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是学前教育多样化的务实选择

2017-11-21 10:22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近日,北京将设立一批社区办园点的消息引起关注。相关通知中要求,北京各区教育部门联合乡镇、街道,对现有无证幼儿园进行排查,对条件较好的无证幼儿园给予支持和帮助,创设条件使其符合社区办园点的要求,并对社区办园点的举办者加强管理和引导,规范其行为。对于“择优转正”的措施,北京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实行。

  在入园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之前,无证幼儿园是一种“实质默许”的存在,对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多持克制、包容的立场。这种“实质默许”的状态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其在消解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同时,客观上也累积了风险、埋下了隐患。之于此,北京所提出的探索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的新思路,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按照这一方案,在满足一定条件之后,无证幼儿园可以转变成社区办学点。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社区办学点并不同于幼儿园,其在场地、设施、人员等等方面的要求,都比后者要宽松许多。当然,“择优转正”操作的核心内容还是在于“以合法身份换取严格监管”,目的就是使大量地下幼儿园走到台前接受规范监督。

  无论是社区办学点的新概念,还是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的新尝试,其实都是对传统幼儿教育体系的务实选择。我们都知道,现有幼儿园管理规章的主线逻辑就是规模化、集中化办学,对园舍面积、设施配比等等指标卡得较严。然而,在城市人口数量陡增、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背景下,上述办学理念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现实是,公办幼儿园学位稀缺,而符合要求的正规民办幼儿园又往往收费高昂,难以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设立社区办学点,推动无证幼儿园转正,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丰富了幼儿教育体系的结构层次。分散、迷你、就近、亲民的社区办学点,给了办学者一个相对容易“进场”通道,也让家长和孩子们多了一个可接受的入园选择。

  应该厘清的是,无证幼儿园“择优转正”的过程,既是一个摸底筛选、排除隐患的过程,也是一个确立监管标准、建构监管关系的过程。以无证幼儿园向社区办学点的过渡为推手,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正变得脉络清晰。(作者:然玉)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