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透明度报告中,感受进步与不足

2017-11-29 09:21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显示,2017年31个省份财政透明度的平均得分为48.26分,比2009年的平均分21.71分增长了一倍多,31个省份之间的财政透明度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看,省级政府决算信息公开的情况仍不理想,有超过50%的信息未公开,而财政透明度最低省份仅公开不到30%的调查信息。

  作为学术机构评估公共治理和社会进步水准的重要样本,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财政透明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多年,从中我们既见证了各地财政透明度的巨大提升,也见识到了某些领域由来已久的“公开难”依然如故。这种多样化、全视角的结论呈现,恰恰是对社会现实的映射。时至今日,财政透明、政务公开状况确乎在不断向好,可是相较于法律要求与民众期待,或许仍存在一定距离。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而财政信息公开更是其间的关键性指标之一。《2017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分门别类,对九项信息要素分别打分,并最终合成每个省份最终的财政透明度得分。这种简单直接的打分机制尽管未必完全精准,但大致还是能公允呈现一省的财政透明程度,而将各省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对于“低分者”也构成了某种无形的提醒与敦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回看近些年来的“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我们会发现每年排名靠前和垫底的省份都不尽相同。之所以造成这一结果,并不是因为一些省份退步了、减分了,而是由于各个省份的财政透明度都在不断提升。省与省之间你追我赶、良性竞争,那些相对“进步”得慢的省很容易就被甩在了榜单的后面——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的许多年,这一独特现象势必还会继续下去。

  当然了,各省财政透明度不断增强实则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一份系统性“报告”也许对此有一定的倒逼作用,但更多的还是客观记录这种变化而已。近些年来,随着《预算法》的修改完善,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确保财政透明的刚性约束机制已经基本建立健全。除此以外,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以及学界监督等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除了上海财大版本的“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财政部也会出版年度《中国财政基本情况》。诸如此类由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主持、以财政公开为主题的研究报告还有多个版本。这直接表明,促进财政信息公开契合了各方诉求,同时也凝聚了各方合力。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省财政透明度的继续攀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地方政府有义务公开财政账本,促进政府财政信息更加透明化。2016年10月,财政部印发《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对地方预决算公开做出规范,而这份“超过50%信息未公开”的“透明度报告”则提醒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期望各地政府能以成绩为激励,以问题为警示,以实际工作推进财政透明度再上新台阶。(作者:然玉)

责编:王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