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意见》就如何改进文风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
说真话、写实情,对主流媒体来说本不应该是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来,那是因为主流媒体还存在着“假、大、空”的不良文风。毛主席曾在《反对党八股》中严厉抨击过“假、大、空”文风,习近平同志最近也给予了严肃批评。“假、大、空”新闻言之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情,绕着矛盾走,围着领导转,脱离社会实际,远离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背离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职责。《今日早报》刊登“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摆拍”照片即为典型一例。
说真话、写实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要求,是“十八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是新闻规律的根本要求。新一届中央领导刚刚履职就推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一条就是“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一新规定后来成为网络推选的2012年度十大传媒事件之一,说明社会对新闻改革的期盼是热切的。现在,中央领导身体力行,带头改进文风,率先做出了榜样。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主流媒体理应走在社会的最前面,先说真话、先写实情,大力改进新闻文风,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精神。
能不能说真话、写实情,关系到我们的舆论引导是否有效的大问题。近些年,新闻媒体公信力、影响力明显弱化,症结就在于真话说得不够、实情写得不多。新闻传播学有个“到达率”概念。特别是在传播多元化的今天,主流媒体必须追求有效到达,注重传播效果。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不说真话、不写实情,是不可能有效到达的。即便是能够“送”到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用脚投票”,又有什么引导效果呢?同时,说真话、写实情,动作还要快。一旦事情被传播最快、最广的“微传播”闹大了,主流媒体就是想说真话、写实情,呼吁人们“理性对待,凝聚共识”,也没有人听了。
说真话、写实情,是打通官方和“草根”这“两个舆论场”的必由之路。“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是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十年前提出来的。不幸的是,这“两个舆论场”在当下依然存在,而且少有“交集”、缺乏“共振”。主流媒体这里做得很辛苦,业内人士也叫好,但人民群众那里就是不买账,你在报上登你的,我在网上说我的。究其根由,是因为有些媒体违背了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报道政绩多、披露问题少,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有较大距离。更有甚者,对社情民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情感淡漠、态度傲慢,置“天下汹汹”于不顾。
前不久,光山县发生了22名小学生被砍伤的恶性案件,在网民一片问责声中,信阳日报竟然还在头版发表了《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粉饰文章,结果招来了网民的一片骂声。像这样的荒唐事例并不鲜见。由此可知,“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主要障碍不在“草根”舆论一方。负有主要责任的官方媒体首先要拿出“融合”的姿态来,那就是说真话、写实情。
说真话、写实情,需要扩大新闻视角。除政府视角、官员视角、工作视角、成就视角之外,主流媒体还要注重增加新闻视角、百姓视角、生活视角等。视角不同,结论或许就不同。视角越多,就越能够反映事物的真实面目。某些媒体的成就报道过度拔高,水分太大,结果把真的也弄成了假的。从老百姓的角度报道政府工作,说服力就会更强。新闻界“走转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就在这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博士曾表示,《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老牌电视新闻节目在专业性、提示性和服务性等方面的加强,以及政治教化、社会组织等意味的淡化,无疑会使节目与受众认知之间的接合更加顺畅,从而避免受众的对抗式解码。
说真话、写实情,不能害怕触及矛盾,不能在舆论监督中缺位,否则,主流媒体就会落入形式主义陷阱,沦落为新媒体的配角和追随者,丧失最可贵的权威性和话语权。要知道矛盾就是社会热点,从而具有新闻价值,披露矛盾是新闻规律的内在要求。从媒体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有矛盾才有关注,有关注才有影响,有影响才有话语权。
最近两年,《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打捞“沉没声音”,备受业界内外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诸如《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打破房价“屡调屡涨”怪圈》、《建好保障房也是政治责任》等一系列文章,理性剖析社会思潮,正视国计民生的难点痛点,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正能量。有学者高度评价说,《人民日报》重新夺回了“麦克风”。
需要指出的是,说真话、写实情,按新闻价值规律办事,但也不能唯“新闻专业主义”马首是瞻,必须要奠定建设性的总基调。即便是以“新闻专业主义”为圭皋的美国新闻界,有时候也要考虑政府工作和社会效果。“911”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美国新闻界很少批评政府。一个简单的逻辑是美国人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度过这一段悲伤、艰难的日子。
在我国,主流媒体毕竟还是理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客观上要求新闻报道在心态上保持积极,在应对上恪守理性,在整体上把握细节,在趋势上把控方向。既要为老百姓的利益诉求“鼓与呼”,又要从执政者的角度进行观察,响应舆情积极而有所保留,开展批评尖锐而有所克制。以理性平和的主流声音,引领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
说真话、写实情,还需要一个宽松的舆论监督环境。政府和官员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及时跟上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理念和思路,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解放媒体的生产力。一些政府官员甚至包括一些新闻从业者以为,一旦触及矛盾,就会危及社会稳定、政治安定,这其实是一种政治错觉。舆情不是敌情,是政府的“预警机”,是工作的“助力器”,不能动不动以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稳定为借口,干预正常的舆论监督。近些日子以来,中央的反腐力度不可谓不大,党和政府形象受影响了吗?如果说有影响那也是非常正面的。
那种视舆论监督为“负面报道”观念,是一种政府部门化、部门官员化的“官本位”腐朽思想,是一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封建统治心理,其背后的驱动力往往是部门和个人利益,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格格不入。问题还在于,“微传播”时代谁都可以摸摸“老虎屁股”,岂是能“防”得住的!
可以想见,说真话、写实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股自上而下的春风,已经吹皱了媒体的一池冬水。在习近平视察广东时,国内媒体打破了以往转发新华社通稿的习惯,提前报道了老百姓与领导人的各种“微邂逅”。这方面,中央新闻媒体走在了前面,新华社报道习近平会见美国前总统的篇幅不到百字,而人民日报则只刊发了一张新闻图片。《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不再是总是国家领导人,而经常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动态。还破天荒地在新闻后播出了桂林文氏四兄弟的寻人启事。等等这些媒体文风的改进,无不都昭示着一个新闻改革新局面的开始。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映象网评论员 金声)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