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环境、文物、迁移及其他
兰州市国土资源局最近一次土地调查的结果显示:“兰州市现有未利用地761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57.74%。其中有一部分位于城市周边,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开发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十分明显。”
兰州市此前已在城关区九州经济开发区、青白石街道,安宁区沙井驿,榆中县大青山,皋兰县忠和镇等地开发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15000亩,在造地模式和技术上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了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山造城”变得顺势而为。
汪晓文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尽管“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兰州曾经就有过”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现在有了太平洋建设这样的公司来大力推动,对于兰州来讲这肯定是件好事,而且是件大好事”。
开工半个月后,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描述了未来“兰州新城”的模样:新城将引入黄河水、保留目前“本身比较漂亮的山体”、开挖人工湖,最终形成一个山水绕城、依山傍水的新兰州。“有湖泊、有河流、有小溪、有沙滩、有湿地、有岛屿,山顶花园城市,非常美。”他介绍说,“我们的护城河是三级,有高低落差,通过几道坝把水一层层围起来。外围是护城河,中间是人工湖,通过九条溪连接,九龙戏珠。其中有三条溪可以漂流。这么多的人工湖,两岸的绿化一定好。”
设想美好,但也存异议。
解决缺水是成败关键
刘福垣认为,兰州新城的规划“不合适”。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现在西北地区发展的瓶颈在于“人们的聚集性不够,社会性不够”,“重要的是把人口向有水的地方集中”。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在评价兰州新城时,多次向记者强调了其中水资源的问题,认为项目成败的关键还要看缺水问题怎么解决。
但在严介和看来,水资源不是问题,并且早有打算:“只要有黄河水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城市环境用水,不是工业用水,就可以了。城市中的污水、废水可以利用,可以浇花浇草,吃干榨尽,科学发展。”
严介和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11月8日,兰州相关部门曾对此召开过项目规划评审,当时有专家指出“乱开发、破坏性开发等”问题。但严介和认为,当地环境本来就很差,“我们把水引来,把植被搞好,做开发性保护,只用通过开发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11月9日,记者希望就兰州新城项目如何引黄入城,以及具体实施细则等情况致函兰州市国土资源局采访,该局一位方姓主任以不方便为由婉拒。记者也试图联系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一位分管土地管理开发的张姓秘书表示,要报批领导后才能予以答复,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复。
未发现新的文物点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还发现,兰州新城所在的白道坪地区是兰州市城关区文物保护的重要区域。兰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吉福荣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在上世纪50年代修筑包兰铁路时发现白道坪遗址,由园坪子、徐家坪和刘家坪三块台地组成,由当时省文管会进行了发掘。刘家坪为墓区,徐家坪为窑场区,清理发掘陶窑12座,陶窑附近发现木炭灰、植物灰、颜料磨盘和调色碟等,属马家窑文化马厂时期遗存,距今约4000年左右,对研究史前制陶工艺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11月19日,兰州市文物局书面回复《中国经济周刊》称:在1986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和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白道坪片区内未发现新的文物点,但不排除有地下文物埋藏的可能。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