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十万人才拥有1.26名精神科医生
梁斌坦承,江西省的总体救治进展较慢---2013年上半年免费救治重性精神病患者6340例,仅完成了全年任务数44000例的14.41%。
在这位卫生系统官员看来,服务能力不足是最大掣肘。“我们100个县有90个县没有精神专科医生。”
以江西的“模范生”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面对过万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该院仅有220个正式编制,大批医护人员只能聘用。800名住院病人,由30多名医生及一些护理人员、护工照料,该院院长表示“资源不足”。
如果放到全国来看,则平均每十万人才拥有1.26名精神科医生,而全球的这一平均数字是3.96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超过1600万。此前,2009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人心理健康发展论坛”透露,中国心理疾病患者约有1.7亿人,其中需要治疗的精神病患者1600万。但算上麻醉师和X光师,精神科医生也不过2万名。若按照《精神卫生法》的严格标准,这个数字还将缩水。
不仅数量严重不足。据悉,不少精神病防治人员在随访中只会问病人三个问题:“有被子吗?”“吃饭没?”“搞事情(发病闹事)没?”然后就没话说了。有的则是问了一上午,把病人问困了也没了解清楚情况。他们的困惑是不知道怎样与患者接触和帮助他们,至于精神卫生法中提到的社区康复机构和指导,更是远景。
“医生的成长需要日积月累的培训和持续的督导。”马弘告诉《望东方周刊》,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起步于5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我国以往的学习模式除教学医院外,大都是师傅带徒弟,缺乏系统和专业训练。
“所以现在要大力推广培训,不能仅靠医生的主观判断来诊治。”马弘表示,“中央很重视这个领域,现在我们做的培训就是中央补助地方经费人力资源建设唯一的项目。”
除了患者基本医疗提供,“686”项目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人员培训:2004年对精神科医生、社区医生、个案管理人员、街道及派出所人员和病人家属等分级分类培训;2005年起则开展国家级骨干培训,包括项目管理、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信息管理和民警、居委会管理。当年共培训国家级讲员310人次。
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2007年到2012年,分批次选送去香港接受培训的已有174人。而2010年启动的蓝图千人骨干培训师计划,更力图在3~5年内为各省培训出一支骨干讲员队伍,三年来已培训骨干848人次。
谁来解锁
在提供给本刊记者的一份讲话稿中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曾传美表示,今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精神病患者有获得救治的权利,但也明确了必须尊重患者的救治意愿,保护患者隐私。这给免费救治工作带来了挑战。
不是每个病人都如吴其,能顺利得到救助。这一点在经济发达的深圳表现得尤为明显。
深圳康宁医院院长近期在一个内部会议上表示,深圳的精神卫生随访拒访率高达40%。“你明明知道那个病人有病,就在楼上,但是家属就说没事,不让你上楼,你有什么办法呢?”
按照《精神卫生法》的“自愿”原则,医务人员很难处理。在这位院长看来,经济落后的地方也许在随访时发点粮油等物品就可以得到家属配合,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家属不在乎这样的小恩惠,他们有强烈的病耻感,不想被人知道。
本刊记者接触的不少精神医生和护士都表示:得了癌症能获得同情,得了精神病却会被歧视。“不止是病人受歧视,我们也受歧视!”
从医20余年的马弘说,当初她到北大六院工作时,邻居听说她做精神科医生,都问她父亲:“你女儿成绩不错啊,怎么打发到那里去了?”对于她的工作,全家都顶着压力。马弘认为,这是因为缺少宣传造成的社会不理解。
不过,若论歧视,有哪种疾病被歧视的程度能超过艾滋病?但国家领导人多次探望接见病患,显然极大地增进了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包容。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一位官员在内部研讨会上表示,“686”项目和免费治疗的意义不仅在于救助病人个体,也是在向社会释放一个信号---政府善待这个群体,政府关爱他们。
但是做这份工作不仅要面对社会的不理解,还有被攻击甚至被杀害的风险。北京、广东、江苏等地,都发生过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被杀的案例。
“许多精神卫生的工作人员在最初两周甚至两个月的培训,都是学习如何克服恐惧。”马弘也曾遇到过病人持刀闯入医院的情况。当她在门诊护士的帮助下把病人安置进病房,把刀扔到办公桌上时,同事们都说她疯了。
“他是病人!我们不管他怎么办?”马弘说。
或鉴于此,《精神卫生法》里已提出要对精神卫生医疗工作者的待遇有所倾斜,但尚未见落实。尤其是随访人员,他们多为兼职的全科医生,专业知识往往不足以掌控风险,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一季度随访一次,其中对3~5级的患者随访技术指导每次45元,一年的报酬不足200元。
这个随访频率显然远远不够。病人很难自觉服药。鉴于此,医生们倾向于给病人开长效针剂,经过改良,现行针剂打一针能维持一个月。“但是太贵了,一针几千元,难以推广。”据悉,目前已有制药企业研发能维持3个月药效的药剂,但几番核算成本,仍未见投入市场。
原标题:谢斌:全社会都要做准备
只有让恐惧社会的精神病人消除恐惧,回归社会,他们才不会让这个社会充满恐惧
《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 北京报道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精神卫生法》实施之后,全社会对于这一特殊人群如何接纳?病人的个人权益和公共安全之间应如何平衡?数起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将这些问题推到了前台。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司法鉴定所所长、《精神卫生法(草案)》主要起草人谢斌就此接受本刊专访,并指出面对转变,全社会都要做好准备。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