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港英时代,香港社会就已经在讨论引入竞争的问题。冯应谦认为加大竞争其实有利于整个市场,“现在市场多大主要视乎广告分量,就像香港的免费报纸,出之前有人担心说报纸太多,后来免费报纸的发行量竟然可以到80万份、90万份,其实是广告总量变多了。目前95%的广告在无线,5%广告在亚视,一旦引入竞争,这块饼也会做大。”
相比旁观者,业内人更多忧虑和痛心。“近十年来对比国内影剧市场及业界水平的发展,我们当然赞叹,亦有忧虑,但所忧并非怕港人在行业内有被淘汰之虑,更多只是怕市场竞争下,港式风格的影剧制作再难有机会发展。”周旭明说。
电视与电影业
香港电视产业的没落,改变的不仅是电视业。
很多内地人对香港的最初想象就来源于影视。“每一个年代都不同,比如上世纪80年代很多黑帮电影,90年代古惑仔,1997年之前又有很多无厘头电影,全部都很好,有香港的独特标记,没有人说香港要走哪一条路,但自然就出来了这些创意。”冯应谦说。然而,香港电影的式微几乎与电视市场同时发生。
“老师这样跟我们说,就是单为了自己将来的出路,也要支持电视市场开放。”香港演艺学院的学生李青(化名)在10月17日也特意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到中文大学听讲座。虽然来自内地,但他和那些本地人一样,直到天已全黑,吐露港对岸的璀璨夜灯全都亮起,仍然留在广场聆听。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虽然演艺学院的学生90%最终走向的是电影业,但电视业与电影业的衰弱却是息息相关。
香港电影没落之类的话题,过去十几年早已不新鲜。现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就曾说:“起来,演员同志们,香港电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内地经营电影院线生意,亲眼见证了内地影视业发展的香港电影导演会荣誉会长吴思远最近也曾严厉指出,香港电视及电影业过去10年已经远远落后周边国家及地区。
回顾过去40年,不难发现香港电视业对电影业的支撑作用。“香港早期电影工业的编剧导演几乎都是电视出来的,所以电视一死,电影工业也完蛋。”冯应谦指出,“如果电视没有人看,不请人,旧人也不走,那电影也就没有人才入行,也就没有创意电影。”
事实上,业内早已开始各寻出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导演编剧北上,合拍片出现,正是香港本地电影式微的另一个写照。“毕竟跟国内相比,香港还是能够卖创意。”周旭明说。不过,黄秋生却认为,“或许某些导演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某一些演员也能继续生存下去,但这并不能代表整个香港电影圈有希望。”
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本地创作人员来说,北上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学习编剧和摄影的李青也正在为前途担忧。
“训练年轻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进电视台训练,因为电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长期的工作量。在他们还没有经验的时候,要有电视台可以让他们训练。”叶荫聪说,从这个角度而言,新竞争的出现,“最直接的效果,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七八十年代TVB作用,就是培养行业年轻人。”
电视台走出的电影名导
1975年,许鞍华从伦敦电影学院毕业回到香港,第一份工作是给大导演胡金铨做助理,工作内容包括扫地。3个多月后,无线电视给了她一部车和一个团队,她过上了繁忙的TVB式生活。在TVB,许鞍华拍了很多警察题材和奇风异俗的电视作品,跑遍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TVB的一年半时间里,除了马不停蹄地工作,许鞍华的另一个“收获”是熬得“胖了差不多15-20斤,脸色灰白”。
和许鞍华几乎同期在电视台工作,而后进入电影圈的有徐克、严浩、谭家明、方育平。
武侠怪才导演徐克初出茅庐之时连武打片的拍摄流程也不懂。1966年,徐克一家移居香港。大学赴美学习电影课程后,徐克回港进入TVB,后来跳槽到佳视拍摄了九集连续剧《金刀情侠》。最初的徐克连武术指导都不知道,要自己上阵编排武打动作。
徐克的第一部电影《蝶变》就在1979年出炉,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为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也在同一年,许鞍华的《疯劫》、章国明的《点指兵兵》推出,正式标志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诞生。
比许鞍华年轻八岁的杜琪峰,考入TVB最初的身份其实是演员,最早的工作则是信差和跑龙套。当然,他很快转行当上了导演。在早年的电影尝试失败后,杜琪峰长期在TVB执导电视剧,脍炙人口的83版“射雕”,还有《京华春梦》、《万水千山总是情》等经典港剧都出自其手笔。长期的电视剧生涯让他积累了大量类型剧规律和技术手段,还有演员人脉。
还有谜一样的名导王家卫。1980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以后,王家卫参加了香港TVB的电视制作培训班,随后以助理身份参加了一系列电视剧集的制作,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编剧,两年后离开。
在如今活跃的香港电影导演的履历上,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电视台起家(主要是TVB)。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