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混圈子成为有利可图新职业:实现资源交换与兑现

2014-01-10 09:14 来源:南都周刊

  你被朋友圈了吗

  物以类聚,人以圈分。

  圈子是什么? 人们为什么要分圈子?

  社会学家分析,人们选择圈子,主要是为了增加身份认同与获得安全信息两个需求。而因为圈子强烈的身份属性,混进圈子,在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会关上一扇门。

  所以说,加入圈子,或者是为了融入社会,或者是为了与世界隔离。又或者,兼而有之。

  在不久之前,人们的生活与社交局限于线下,圈子没几个。而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增加了圈子,也让混入一个圈子、检验一个圈子的价值变得更简单。

  混圈子已经成为一个应运而生的职业。圈子中的成员背景越发复杂,圈子出现的新功能,那就是不同资源的交换与兑现,这就是混圈子这个职业听起来虽然不像好名声,却又很有利可图的原因。

  吃喝玩乐、速配约炮之外,有很多高大上的内容正在当下的圈子中萌芽,圈子的娱乐社交功能从第一目标慢慢转化为从属要素。

  很多圈子正在演化成为结构严密、向心力强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从圈子所具有的功能与变化趋势来说,说圈子是中国社会发育的基础也不为过。

  2013年,不是你圈住它,就是它圈住你。你被朋友圈了吗?

  混圈子是个技术活

  深冬夜。华灯初上,餐桌上的人们纷纷举杯庆祝北风吹散了雾霾。高速发展的技术,当然也包括传播技术,让人们的共同存在感前所未有地强烈,但也因为技术的发展,不同的人也正变得更加不同。

  一群创业者刚刚在饭桌前坐下,餐厅就是其中一位创业者的产业,一个下午激烈的头脑风暴之后,所有的人余热未消,可口的饭菜既是对热情的嘉奖,又似乎可有可无。就在旁边的一桌,几个中年男女同样在对食物的赞美当中夹杂着很多工作的探讨,就在不久前,他们在中学毕业20年聚会上相逢,没想到当年一起爬墙头的小伙伴们又来到了需要不断去翻越的金融行业,他们兴奋地交流着生意信息,感到温暖又安全。

  餐厅的前台,一个年轻人正在等外卖打包,他要的足有七八人食量之多,他属于晚上十点才进入工作状态的程序员,今天轮到他为本组同事叫外卖,这是个几乎人人自称屌丝的群体,每天除了对付神秘的符码之外,他们总喜欢思考满街的白富美们是如何被罕有现身的高富帅所左右。当然,他们所在的是最容易实现屌丝逆袭的行业。

  一个叫圈子的东西,让如此接近的人们如此不同。

  不是你圈住它,就是它圈住你

  圈子这个东西,决定了我们为什么坐在一起,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可关注的人与事,我们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或不同的看法。

  尽管人从进化树上发展出来就过着群居生活,还为此发展出无数组织形态,以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但没有谁会认为民族、国家、政党、家庭是圈子。在一个政党内,党员们可能属于不同的几个圈子,而某一个圈子,比如骑行爱好者,又可能跨越了国家界限。

  但不能由此说圈子不像政治或经济组织形式那么严格,很多人非但不敢尝试挑战圈子的权威,甚至会更为主动积极地去遵守和宣扬圈子的价值观与规范,我们应该都很清楚广场舞蹈圈的战斗力。

  现在,人们选择圈子,主要是为了增加身份认同与获得安全信息两个需求。

  对于“我是谁”这个千古追问来说,这看起来是在寻求一个本质性的回答,但其实呢,人们还是希望给自己更多的标签和身份,以获得内在的认同,这就是所谓的角色丛理论:每个人都会有一堆层叠在一起的身份,或者我们熟识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当然,这些身份里包括父亲、丈夫、哥哥这样的身份,不全是圈子身份,但圈子确实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认同。有时候,是通过强化的方式,比如企业家登山圈,经营与登山一样,都代表着孤独地前行;有时候,则是通过对冲的方式,比如企业家学佛圈,他们由此获得了功利抉择当中的淡泊与定力,或者,至少看起来号称是淡泊和有定力的。

  获得安全信息也容易理解,毕竟我们这个商业时代就是在不断追求可信的、有价值的信息,但在圈子内部,因为参与者共同的教育背景(校友)、从业背景(同行)、地缘关系(老乡),大家首先在相互牵制与约束,其次也更容易辨别对方的意思,大家都少点戒心,交易成本自然降低了(当然,接触异性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不过,身份与信息,可有价值高下之分,所以,圈子也分了三六九等,混圈子,就像一场套圈游戏,有些圈子唾手可得,但不那么诱人;而有价值的圈子,则即便努力了也未必能混上;有时候,还要担心有些圈子不请自来套住自己,比如莫名其妙地被中产阶级。

  身份与信息的诉求,往往在圈子中合二为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圈子即便是摸高踮脚,也很难混进去,须知,高帅富登山家与屌丝登山家是很难一起登上珠峰的。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