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涉电产业政策推动下游扩产 低端产能过剩隐忧渐显

2014-06-12 09:00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示范电站

  电动汽车智能充换储放一体化示范电站

  曾经发展缓慢、利润低薄的风电行业,在大气污染治理的严峻形势倒逼能源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加速回归繁荣市场。而国家支持政策的大幅推进,为电工行业带来了盛宴。但与此同时,快速恢复的产能在还未规范的下游市场竞争中,再次有了过剩的隐忧。

  涉电产业政策推动下游扩产

  国家新能源项目的推进,再次提速。近日,国家能源局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商讨,将在未来阶段加速、扩大风力发电的规模,并在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新能源项目建设速度。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为推进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2014年的风电项目推进需再上台阶。从今年年初至今,曾经发展滞缓的风电产业,开始获得一系列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国家能源局所审批的风电项目超过1亿千瓦,预计新装机量增长30%左右,达到2000万千瓦的规模。

  与风电相同,作为大气治理的主要手段,光能、水电和核能都成为国家大力推进并支持的能源项目。受到市场爆发性增长的影响,沉寂近两年的电工行业(即包括从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到多种用电设备以及电工基础元件和基础材料在内的制造业)也整体获得一轮全新的发展机遇,而国家电网混合所有制项目的启动,更是助推了全产业链条提速发展的信心。

  “目前电工行业应该说整体都处于扩展态势。”许继集团相关负责人徐先生说。去年9月,1.7万亿规模的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正式启动,打开了分布式发电、充电项目和特高压输送等基础配套设备的大门,国内主要电工企业厂家的市场销售额都出现了明显扩张。

  以省内一家下游输电设备提供商为例,该企业在2012年时的销售额为2.3亿元,而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其中主要的销售市场来自特高压、分布式发电等项目,今年预期销售有可能突破6亿元。

  “电工企业相比去年,产能有所增加。下游设备商忙于扩厂扩能,大型的系统性企业,开工率也比2011年有了很大提升。”一家大型电气设备企业相关负责人解释。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例,虽从2012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大力推进,但推进并不顺利。而今年5月开始,分布式电源并网政策有了进一步完善,不仅实施上、下网电量分开结算,还免除了分布式光伏、风电项目的系统备用费。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设备也成为政策主推方向。科技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曾提出,到2015年左右,全国将在20个以上示范城市和周边区域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结合目前国家电网全面开放多项细分市场,这对下游设备商的“刺激”很大。

  据国家电网河南公司相关负责人估算,仅电网开放的充电桩和分布式并网工程,河南市场到2020年,规模将超过百亿。而结合其他新能源项目的推进,大气治理对于我省电工行业的直接带动,或将超过3000亿元。

  低端产能过剩隐忧渐显

  国家提供的盛宴,让电工企业大快朵颐,但随着项目的逐渐落地和产能扩展效果渐显,过剩隐忧也开始增加。

  “虽然整体成本还在稳定的区间,但由于铜、硅片等需求的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传导已经开始慢慢显现。”河南豫能科技总经理魏晨说。据了解,目前国内主要电气设备的原料成本已经出现连续多月的上涨,其中晶硅、铜、银等电工设备主要原材料价格已接近至2011年左右的水平。“电工行业受原材料的影响程度很大,竞争和价格的上涨正在同步进行。”

  与此同时,国内电工行业尤其是低端产能,目前情况下依旧居高不下。据了解,2013年,国内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仅80%,光伏设备则不到70%,变压器仅为60%。在去年国家重拳治理过剩产能后,电气设备整体供应开始趋于平衡,但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有序的竞争,依旧存在局部过剩的情况。

  正如南阳市一家电压器有限公司,厂内多数产能都已集中于特高压变压器的相关设备上,党委书记牛先生介绍,低端变压设备目前饱和依旧严重,而中端设备的竞争也开始日趋激烈起来。“我所担心的是,电动设备可能会因为此次的利好刺激,重蹈过去过剩的覆辙。”

  也正因此,省内一些电工企业也在酝酿抱团发展,利用河南在电工行业的优势,取得团体性的市场占有,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在平台的建设还是在协会的建设上,电工企业各有各的想法,因此目前来看短期内还形不成集群效应,未来中高端市场过剩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一位行业内部人士称。

  他认为,电工行业的高端市场还有很大空间来抢占国际品牌的市场,但是低端甚至中端产品竞争已较激烈。仅目前三类电站锅炉产能就已超过1亿千瓦,而实际产量不足60%。在这种情况下,因国家政策开始大幅上马设备,令过剩隐忧陡增。“这是一场自下游至上游的压力传导。对于电工企业来说,除了市场扩张外,更应审时度势,推进结构调整,推动行业企业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提高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记者程昭华文图)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