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耿彦波惹争议:民间对其投诉和举报从未间断

2014-11-19 09:35 来源:澎湃新闻网

耿彦波惹争议:民间对其投诉和举报从未间断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曾经的大同“拆迁市长”,再到时下备受舆论关注的太原市长,耿彦波始终个性鲜明。

  瘦黑脸,大耳垂,单眼皮,小眼睛,56岁的年龄以及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都显现在耿彦波眼袋和鼻翼两侧沟壑的阴影中。

  他低调不起来。

  尽管已经就任太原市长1年又9个月,一些大同市民仍在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前任大同市长的不舍,或者愤怒。

  此前,澎湃新闻曾独家报道,10月18日,时任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落马3天后,大同近千名市民在和阳门广场聚集请愿——希望耿重回大同担任市委书记。

  这一次请愿活动使得耿彦波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热点。上一次规模更大的聚集发生在2003年2月,耿赴太原任职的调令曝光之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挽留请愿活动从2013年2月12日开始,持续近一周,其中不乏大同市民下跪、打横幅、喊口号等举动。

  另一方面,因耿主导的拆迁而利益受损的一些大同人,仍在持续不断地举报和上访。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曾经的大同“拆迁市长”,再到时下备受舆论关注的太原市长,耿彦波始终个性鲜明。

  不管他愿不愿意,争议,已经是耿彦波始终无法避开的一个词语。而从现在到未来数年,他也会成为学术界媒体界探讨中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一个样本。

  面临考验的城建哲学

  在太原邂逅耿彦波是件稀松平常的事。

  一米七几的瘦高个,踩着一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大多数时间都在工地视察,率领几十号人现场办公——多年来,耿彦波被塑造的形象始终如此。

  “城建市长”是外界送给他的一个相对中性称谓。

  去年一年,耿彦波“战绩”辉煌:太原市新修改造并州路、府东府西街等城市主次干道105条,轨道交通2号线试验段开工。今年太原城建的框架则是投资170亿元,改造长治路、南沙河路、迎宾桥等多条道桥工程。

  但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往年这时候已经有城建规划出台了,今年到现在还没出。”11月12日,太原市委外宣办外联处杨姓处长开玩笑地说,“有人说耿市长伤心了。”

  因为拆迁安置和补偿的问题,民间对耿彦波的投诉和举报从未间断。“耿拆拆”和“耿一指”是他收到的带有批评意味的评价。

  “耿一指”的意思是说耿彦波指哪儿拆哪儿。

  9月1日履新山西省委书记的王儒林将自己的调研第二站留给了太原。

  10月12日,在太原市调研考察座谈会上,王儒林严肃批评太原的城建工作,比如规划起点不高,而且有规划也成了墙上挂挂,比如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等。王儒林的话说得很重。

  整整一个月之后,11月12日,新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在城建工作专题会上强调,要按照王儒林书记提出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突出重点、解决急需,既重 面子 、更要 里子 ,地上地下并重,建设管理并举”。

  在当晚太原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画面中,耿彦波没有发言,脸上似乎看不出任何表情。

  “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从晋中榆次,到太原,再到大同,耿彦波时常如此勉励自己和身边人。

  然而,以城建擅长的耿彦波目前不得不放缓甚至停下脚步,他的城建哲学面临着考验。

  未完成的名城计划

  此前,耿彦波的仕途还算顺遂。

  1958年11月,耿彦波出生在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

  耿父虽然当过村支书,但始终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要强、勤劳、能吃苦这些特点,就像和顺口音一样,从那时起就烙刻在耿彦波的身上。

  18岁那年,耿彦波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和顺县委通讯组担任干事。

  但他并不打算在县里一直呆下去。在职修完大专后,他被调入晋中地区工作,先后在晋中地区团委、对台办担任干事。

  1983年,25岁的耿彦波再次试图通过努力得到提升自我的机会,他参加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干修班选拔考试。

  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委组织部专门在山西大学设立了干修班,培养在职干部。耿彦波当年的一位同窗对澎湃新闻回忆,1983年全省约有300人参加考试,按照考分选拔50名学生,耿是第二名。

  两年后,耿彦波带着两年学习所得重返晋中。他从地委办公室副科长一直干到副主任,主要的工作是为领导写材料。

  终于,这位山西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有了用武之地。

  1993年4月,耿彦波被任命为晋中市灵石县委副书记,两年后出任灵石县长。2000年3月,耿成为榆次区委书记。

  2004年2月,耿彦波短暂离开地方,出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经过在灵石和榆次的历练,耿彦波履历上凭添了几分基层历练的经验,对于城建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经验。2006年6月,当他被任命为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主管城建等工作时,他曾对自己寄予厚望。

  “2007年是太原的城建年。”其时,耿彦波信心十足地提出太原要“建设一个新城,改造一个旧城,挖掘一个古城”。

  按照他的设想,2008年太原还要“大干”,城建总投入将达200个亿。

  然而,在太原任职还不满两年,2008年2月,耿彦波接到一纸调令,出任大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上任前,他向山西省委请命:“希望能让我在大同起码干满一届。”

  在大同的5年,耿彦波以复兴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大兴土木,并一举斩获了媒体赋予的“拆迁市长”标签,成为国内知名度甚高的“争议官员”。

  2013年2月,撂下了大同的一堆未完成工程,耿被调回太原,随后出任太原市长。

  被称“王牌景点的缔造者”

  “是个能干事的人。”

  无论是与耿彦波相熟的人,还是从未与之谋面的普通市民,都对耿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主政一方时,耿彦波确实做了不少民生工程,这也为他俘获了一大批民心。

  在晋中市榆次区,不少市民至今仍在津津乐道耿彦波“八路九区”的建设规划,拓宽迎宾路、榆太路,新建工业园区、榆次文化中心、榆次二中、榆次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等工程受到了诸多好评。

  在大同,人们说得最多的是耿彦波拆掉小锅炉、集中供热,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的举措。

  在太原,行走在东中环、南中环、长风街高架桥上的出租车司机,总免不了要夸起耿彦波:“这些路都是在耿市长来了之后修通的。”

  “他用5年的时间做了别人50年做的事,也用5年的时间花了别人50年花的钱。”曾在晋中与耿共事多年的程清(化名)说,耿彦波始终有一个特点,总能在自己呆过的地方留下点什么。

  在程清看来,耿彦波的政绩观很强。即便是在山西省政府任职期间,他受命改扩建了晋祠宾馆,事后多家媒体也曾引述民间评价称扩建后的晋祠宾馆“美丽精致”。

  耿“干事”的风格与一位曾经的晋中地委和太原市委主要领导十分相近,也因此得到了该领导的诸多赏识。

  “他当太原副市长,就是该领导要去的。”程清说。

  甚至在文化理念上,耿彦波也与这位领导颇多相似。后者在担任山西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期间,也曾大力推广山西传统历史文化,希冀塑造强势文化品牌。

  耿彦波则是打造古迹的“好手”。

  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原馆长侯廷亮将耿彦波形容为“王牌景点的缔造者”。在主政灵石期间,耿彦波主持了开灵石县旅游业先河的王家大院修复工程。

  事实上,国内知名的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大同古城墙、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景点,都是在耿彦波的主持下开发或修缮的。

  耿彦波对传统文化的情结,让他在每个任职地都找到了充分挥洒的机会。

责编:王嘉懿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