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深度 > 正文

大涨大跌为何成A股常态

2015-06-30 07:31 来源:新京报

  从过往20多年的历史来看,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大涨大跌却一直是A股市场的常态,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香港股市,股票虽不设涨停板,大盘如此频繁的大涨大跌却非常少见。

  6月26日,上证指数连续跌破四大整数关口,最终失守4200点,跌幅达到7.4%。从年内来看,这一跌幅仅次于1月19日的7.9%。

  大跌为后市留下了更大的悬念。实际上,上周沪指以13%的单周跌幅创造了近7年之最,已经令市场惊愕不已,而本周四个交易日中,前两个交易日涨幅均超过2%,后两个交易日却急转直下,尤其是今日的大跌,大有令市场不知今夕何夕的况味。

  A股最近两周的大跌,彻底扭转了今年6月上旬之前的亢奋行情,这种令人心跳加速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值得我们为之反思。

  一个健康理性的资本市场,除遭受短期不确定因素外,其绝大多数时期的走势,无论是走强、还是走弱,均理应是相对均衡的,是反应宏观经济、以及微观企业预期表现的。但是,结合A股自去年下半年发动的本轮行情、以及过往20多年的历史来看,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大涨大跌却一直是A股市场的常态,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香港股市,股票虽不设涨停板,大盘如此频繁的大涨大跌却非常少见。

  A股市场大涨大跌,与A股市场明显的政策市特点直接相关。问题在于,政策的出台是无法准确预料的,政策利好最终能否落实更需要时间检验,在投资决策中过于倚重对政策的揣度,而忽略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考察,只能是本末倒置。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状况,导致了市场的盲目性和投机性,甚至只是市场传言都会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

  而具体到近期A股市场的大涨大跌,除了一以贯之“政策市”根源外,在技术层面还有诸多缺陷之处。比如,融资、伞形信托、尤其是场外配资的过热,监管部门在本轮牛市的前期相对缺乏监管,这种放纵助推了杠杆入市的市场规模,故而在针对杠杆入市不得不强化监管之时,市场必然会发生大规模的踩踏事件。

  还有,A股缺乏有效做空机制,而在国外,做空机制是市场的重要稳定器。在A股市场,融资融券本是互为对冲的市场设计,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者融券标的股票占比少过,二者在二级市场很难融到券,这实际就弱化了融资融券的对冲功能,而且在融券空间极度缺乏之下,就很难真正实现对股票的价格发现功能。

  最后,注册制改革推进的过缓,众所周知,推进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解决由核准制带来的供不应求、定价失灵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更多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同时也可以有效挤出股市高估值泡沫。

  之于当下而言,最近两周A股大幅大跌之后,市场自发的适当去泡沫,对于A股市场中长期的健康发展是有益。与此同时,我们还期待,监管部门对市场的违规操作行为,要具备常态化监管思维,不能将选择性监管作为股市调控的手段。注册制改革、以及技术层面的融券功能设计,更应该尽快推进落地,以真正实现A股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责编:彭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