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党员干部】高金亭:“老板”头脑村官心

2013-06-19 16:56 来源:映象网

  图为高金亭在居民家中了解他们的情况。

  图为高金亭在居民家中了解他们的情况。

  高金亭:“老板”头脑村官心 带领群众发家致富

  映象网讯(记者 王涛 文/图)新郑市北靳楼村过去曾是一个不挨城镇、不邻公路,无区位优势;没有山、没有水、没有矿藏,无资源优势;村民不富裕、集体无收入、招商没人投,无资金优势的“三无村”。

  从1996年冬至今,担任支部书记17年来,高金亭在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道摸爬滚打,趟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好路子,使北靳楼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

  上任之初,面对村里的“三无”状况,高金亭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

  1997年春,高金亭召开了由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诸葛亮会”。在会上,高金亭大胆地提出了思考已久的思路,即实施“三个经营”,打破“三个平衡”:

  一是“经营村庄,打破村民的思想平衡”。通过“迁村并点,兴建新村”,撤并原来的十三个居住点,集中建设一个新村。

  二是“经营土地,打破土地平衡”,采取土地转移、置换等措施,促使土地资本化,既为发展提供空间,又为发展注入资本,尽可能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三是“经营产业,打破产业平衡”,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新产业,使村民有更多的产业选择空间,确立主导产业,带动全村经济。

  带动群众发家致富

  要想凝聚人心,光谈想法、喊口号是不行的,只有制定出好的规划并落实到行动中,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才是关键。

  高金亭邀请省农校农业专家和新郑市建设局的设计人员绘制了一张“南加工,北养殖,周边果,中居住,网格化”的新村规划蓝图。

  按照规划,村南将重点发展以水果加工、肉鸡加工和服装加工为主的加工业;村北重点发展肉鸡养殖业,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村庄四周的土地规划为果树区,重点发展以优质桃、梨为主的林果业。

  其中,在村党支部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精心打造出由6个小区组成,可容纳750户村民,水、电、路、教育、卫生、通讯、有线电视、花园、广场等生产生活设施齐全的“桃园新村”;以“新村”为中心,规划出四纵四横八条生产道路,形成生产区域“田成方,路成网”的“网格化”模式。

  “蓝图”公布后,高金亭在带头发展果树的同时,和妻子又带头建起了两个肉鸡养殖场,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村组干部的果园亩产收入也都在2000元以上,在实现自身富裕的同时,为群众树立了榜样,作出了示范。

  革命老区群众住进“小洋楼”

  各方面工作就绪后,高金亭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奏响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按照整体规划整合土地资源,高金亭把全村土地按照3∶7的比例划分为粮食区和果树区,粮食区土地实行人均享有制,鼓励和引导村民种植优质、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用粮。

  为了吸收民间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金亭对幼儿园、卫生所等盈利性公共基础设施采取“提供地皮、确定权力,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办法招标建设,达到了“一人建,大家用”的目的。

  据统计,村里先后引进了食品、服装加工厂4个,解决了460人就业,年增加村民收入4500万元,还辐射周围村庄200多户村民从事养殖业,激发了村民的养殖热情,增加了村民收入。

  在带领北靳楼村致富时,高金亭没有忘记老区仍然没有脱贫的群众。在他的多方努力下,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思路,于2007年底顺利完成了对风后岭村的扶贫搬迁工程,使革命老区的一个省级贫困村从大山深处搬进了桃园新村,风后岭村126户,369口村民从此告别了祖辈们世代居住的石头房,住进了为他们统一规划建设的“小洋楼”。

  如今的北靳楼村,以养殖业为龙头的主导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新的活力,畜禽养殖已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产业园区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高高兴兴地离开土地,喜气洋洋的走进工厂。

  每当看到、想到这一切,高金亭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骄傲,这是他不懈追求、努力工作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他坚持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群众的全部根源所在。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