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编辑 方毅夫/制图
小庞 受访者供图
不再当主角的失落
2009年毕业前应聘某置业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一职时,小王提前两天跑到二七广场附近精心购置了一套西服和一双皮鞋,并在学校理了发。
面试时,小王向面试官强调,自己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很好,而且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拿过一堆荣誉证书。
而同组面试的另一名毕业院校名头不如小王的男生则说,自己摆过地摊、干过兼职、做过家教。“那会儿大家都梦想一下子跨入中产阶级,所以会为各种看起来具有诱惑力的职位进行一搏,但都忘了,一个毫无职业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人,怎么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呢?”
就这样,直到毕业前夕,小王进入一家国内知名的连锁卖场郑州分部从事公关、策划工作,开始每月收入2100多元,现在则有4000多元。
而此时,距离在郑州有车有房的中产梦想,小王算的时间是还有3年。
暂不明显的差距
不仅是小王和小庞,他们那届班上的同学,只要是家境不算好的,都把做城市的中产阶级当做短期目标。
这个班的几十名同学,现在有当上公司部门主管的,也有在北上广混到白领阶层的,还有深造后在高校当老师的。不过由于都刚起步,小庞认为毕业四年来大家在职场上貌似还没拉开太大差距。
“再过5年,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从深圳回郑州参加朋友婚礼的小刘说,自己现在月薪有6000多元,但心里依然恐慌。
于是,从去年开始,小刘攒钱到英语培训机构学习英语,并尝试与一些35岁左右、事业略有成的人交朋友。“我知道同学们都和我一样,不会甘于落后,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理想状态
如果谁工作不错,顺便还有个自己的小事业,比如做了生意,班上的同学就会觉得谁“混得不错”。
用小庞的话说,他们现在的压力和恐慌不是来自职场,而是生活的成本。物价上涨,即使在郑州每月拿五六千元,仍然会心里慌慌的。因此,要想暂时摆脱薪资收入的恐慌,搞一搞副业是最现实也最有效的办法。
和班上同学聚在一起次数多了,大家就发现各自越来越现实,工资拿个四五千元,同时去开个店、小投资一把的想法,慢慢成了大家的共识。
对于30岁之前,小庞则从来没给自己定过什么计划,他只觉得能有机会自己带头负责一个事情最好。其次是能遇到个合适的人,一起安心生活就好了。
点评
就业再不容易,大学生们不还是活下来了吗?
就业这玩意儿,5年才能算一个“阶段”。
别羡慕人家40岁左右的成功男士,他们当年说不定比你惨,比你还辛苦。
只要饿不死,你就有蹦跶起来那一天,赶紧去掉身上的浮躁很要紧。
另外,赶紧找个对象,这样活得才正规。
——郑州大学周老师(河南商报记者 李江瑞)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