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电池妈妈”探索“自救”盈利模式构建农庄梦

2013-08-29 06:38 来源:郑州晚报

新乡“电池妈妈”探索“自救”盈利模式构建农庄梦

  田桂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开心农场”

  田桂荣,1951年生,新乡市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农民,自1998年开始,自费收集废电池,成立河南首家由农民创办的环保公益组织,被称为“电池妈妈”。2010年,她建立了田桂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旨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绿色环保农产品,探索公益组织的“自救”盈利模式。当年设想“三年盈利”,三年后的今天情况究竟如何?

  “离经叛道”经营“开心农场”

  入新乡市区,西南行12公里,即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卫河、共产主义渠穿过广袤的土地,越境而过,在笔直高耸的杨树林环绕下,是一片葱郁田地。

  玉米、红薯、蔬菜等将大片的土地划分为几个片区,已经成熟的玉米压弯了腰肢,风吹过,沙沙作响。“除了三遍草,草还这么高!”田桂荣扒拉开玉米秆说。

  田桂荣老家范岭,世居于此,在同村的耕种能手看来,她这个地道的老农民并“不合格”: 没过膝盖的杂草,满是虫眼的蔬菜地,同样的庄稼地,一亩地的产量比临边农田少打二三百斤。

  她的种地理念更是颠覆传统,有些“离经叛道”——不打农药,不打除草剂,不上化肥。

  “我这是生态农业,全部采用生态农业种养方式。”对于质疑田桂荣一笑了之,指着地头一座沼粪池说,地里所施肥料是附近一家大型养猪企业“免费”提供的生态肥料。

  2010年,田桂荣成立农业合作社,流转100亩地建立了“田桂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杜绝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种子。土壤肥力依靠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

  农业示范基地一角,是“开心农场”。菜苗已经破土而出,每畦地头都竖着一块牌子,标明认领者的身份,“一分地一年租金800元,由农民负责种植时令蔬菜”。现在已有30多家认领土地。

  每到周末,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慕名而来的人们开着车,带着肉馅,在田地里采摘点韭菜,用石磨面粉包饺子。

  “有机肥料种的蔬菜生态环保,味道更为纯正!”田桂荣告诉记者,“有人给我开玩笑说,田大妈,抓过你的香菜,一周那手都是香的。”

  民间公益组织的经费困境

  “做生态农场一方面是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态种植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想通过农场的盈利性收入支持环保公益组织的运行。”田桂荣的主要身份是“中国民间环保大使”。

  上世纪90年代初,田桂荣进城做电池销售生意,几年后成为当地有名的“电池大王”。自1998年开始,她自费数万元回收废电池,后经媒体报道,名声大振,福特汽车环保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荣誉纷至沓来。

  荣誉也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断断续续获奖,也有10多万的奖励,但都被投入到环保公益活动了。”田桂荣坦陈,2001年,她成立了河南首家由农民出资创办的环保公益组织及公益网站,“别人把环保当成工作,我把环保当成毕生的事业。”

  缺少经费支持,是民间公益组织面临的共同困境。寇祥,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现在新乡帮田桂荣做机构团队建设事宜,“目前有一家基金会愿意为新乡的环保志愿者协会提供经费支持”。

  之前,田桂荣公益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获奖的奖励性收入,企业赞助,个人自掏腰包。做公益这么多年,究竟投入了多少钱?她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

  田桂荣将原在市区的电池销售门面转交给了外甥女和徒弟,“家里种地的收入基本上都被用来做环保”。老伴老范对此颇有微词,有次嚷嚷道:“分家,一人一半财产,你只能拿你的做公益!”

  2005年,田桂荣曾以“环保、生态”理念成功竞选范岭村村主任,督促关闭污染企业,引进环保企业,打深水井,带领村民植树造绿。她建设“生态环保村”的宏图美景在2008年戛然而止,当年,她谋求连任竞选失败。

  “那时候是人生的谷底,竞选失败,做环保公益负债四五万。”田桂荣说,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北京的“生态农场”,受其启发,她决定在新乡进行生态农场实验。

  三年盈利目标“折翼”

  依据最初设想,田桂荣定的目标是“三年盈利”,但现在看来“可艰难”。

  田桂荣的生态农场是按照集资分红的模式运转:农村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由当地商会会员和老志愿者组成,30多个人,“平均年龄70岁”,人均投资1万元,每年万元分红1500元,一年结算一次。

  早在此之前,她就已经以自己的名字“田桂荣”进行了工商注册。农业示范基地产出的“生态小麦”,经由村里电动石磨加工后,装成10斤的小袋,五谷杂粮包装成盒。

  她曾依托一公司的销售门店在郑州做过市场推销,“当时很多人专门跑去买田大妈石磨面粉”,后因门店倒闭而终结。

  2012年,田桂荣的生态农场举办了第一届“西瓜节”——吃西瓜比赛,“那人最后都不是在吃,在脸上乱涂呢!”田桂荣笑着说,以后也准备延伸到各个品种,比如萝卜节、黄瓜节、红薯节等。

  田桂荣的生态农场虽未实现预期的“三年盈利”,却意外带动了新乡“生态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认领土地,引领了当地风潮,新乡周边现已有数十家“开心农场”。

  除了认领土地,现在农场主要收入还是生态粮食销售。据田桂荣介绍,每年年前和中秋节前是她最忙碌的时候,和新乡商会的座谈,推销自己的“生态粮食”。

  “尤其是一些女企业家,可支持,购买后作为员工福利分发。”田桂荣说,到今年为止,初步达到了盈亏平衡。

  她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有品牌,但整个产业链条还没有完全成型,没有自己成熟的推销渠道”。

  “明年应该会实现盈利!”

  作为田桂荣的起家主业,废旧电池还在回收,但已经不像前些年那样广发传单大张旗鼓了。“只要有人送,我就接收。”田桂荣说。

  现在环保志愿者协会也承接了来自北京等地公益组织的项目,经常组织志愿者沿着新乡境内的河流徒步考察,进行土壤、河水水质监测。

  田桂荣告诉记者,她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了生态农场,按照她的设想,理想的模式是分为种地、饭馆、养殖三大块,专人负责。但现在,整个农业示范基地只有三个人——她的老伴和两个农民。农忙时节,雇用当地村民除草、浇地、收割等。

  采访中,年过六旬的田桂荣思维极具跳跃,对于农场未来发展,经常会冒出新“灵感”——“这个地方以后就是环保教育基地、生态粮食基地”——“城里老师也不一定认识五谷杂粮,来这儿的小孩可以普及农业知识。”

  或许,在她内心,单一的生态粮食种植并不能确保来年盈利。那天下午,她驱车去辉县考察“绿化树”项目——准备引进农场种植,同时,向别人取经如何成功营销农场。

  8月26日,秋日午后依然闷热,眺望着成熟的庄稼,田桂荣挥着手臂叙说着自己的宏图远景:饭店规模化,在旁边加盖一排供游客憩息的“蒙古包”;农田洼地挖塘蓄水,做个鱼塘;另一侧则是传统农业展示,“建个亭子,放块石磨,弄头驴,拉着石磨,现磨面粉”。

  “明年应该会实现盈利!”田桂荣信心满满。也有企业看中她的名声,想投资入股共同经营,代理营销。她说,等来年,在新乡新区做个牌,词她都想好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你吃得好,玩得好!”(记者 王战龙 文/图)

责编:李争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