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集体树葬活动开展7年 已有636个家庭参与

2014-03-31 06:59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郑州集体树葬活动开展7年 已有636个家庭参与

郑州集体树葬活动开展7年 已有636个家庭参与

  【65个家庭集体树葬送亲人!】 不立碑、不建墓、不烧纸、不放鞭炮,将逝去亲人的骨灰葬于树下,用鲜花、卡片寄托哀思。29日,清明前夕,65个家庭参与集体树葬活动。据了解,郑州集体树葬活动举办7年来,共636个家庭参与。

  映象网讯(首席记者 赵丹 见习记者 董小博/文 记者 袁晓强/图)3月29日,清明节前夕,由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文明办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七届集体树葬活动在河南福寿园举行,65个家庭参与活动。郑州集体树葬活动自2008年开始以来,已有636个家庭参与。

  【现场】

  常青树下寄哀思

  29日上午10时许,领过铁锹等物品后,65个家庭开始集体树葬。

  郑州市民王先生,和亲人一起“送”逝去的父亲最后一程。坑挖好了,王先生小心翼翼地把父亲的骨灰盒放入坑中,再放入一棵大叶女贞,然后培土、掩圈。最后,把两枝菊花和一束鲜花放在树旁,默默伫立……

  “母亲‘走’前一直叮嘱我,要和父亲合葬,要去个有花有树的地方。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她的愿望。”市民刘先生抚摸着树干,“以后,父母就能和这棵树一起,活在大自然里。”

  挖坑、放骨灰、植树、培土、掩圈,这是树葬的全过程。在新种植的大叶女贞树下,他们摆上鲜花,用黄丝带在树枝上系上亲手写的卡片。

  “这树(大叶女贞)多像爷爷生前,又高又硬朗。”一位女士边感叹边招呼自家人在树边合影,树下摆着逝者的照片,一家人围成圈,留下永久的记忆。

  【心声】

  树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不立碑、不烧纸、不放炮、不花钱的树葬,无疑是殡葬观念的革新。那么,这些参与树葬的家庭,如何看待树葬?

  一位参与活动的中年女士坦然说到,她的观念是“厚养薄葬”,“全球用地都这么紧张,树葬方式很好”,而且她觉得树葬比水葬还要好,树葬既让生命回归土地,生长的树木也让生命得到延续。

  去年,郑州市民杨女士参加了树葬活动,80岁的老母亲长眠树下。昨日,她和亲人前来拜祭。根据树上的标牌,杨女士和亲人顺利地找到了属于母亲的树木。她的丈夫用铁锹给树木松松土,女儿和侄女则把两小盆花埋在树下。“(树葬)环保,亲人都很支持。”杨女士说。“回归自然嘛!”杨女士的丈夫接话道。

  市民李女士则透露,她通过树葬活动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家人都比较接受,只是说服其他亲朋好友时颇费功夫,“确实有亲人误以为我们怕花钱,反复做工作才理解。”

  据河南福寿园掌握的情况看,参与树葬的家庭,大多理解树葬的意义。

  【数据】

  7年来,636个家庭参与

  郑州集体树葬活动始于2008年,迄今已是第7个年头。

  东方今报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共有636个家庭参与树葬。参与家庭最多的一年是2010年,共157户。昨日,在树葬活动现场,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发现,有些家庭报了名却没来,但工作人员还保留了树葬位置。

  河南福寿园相关负责人李鑫透露,推广树葬确实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刚开始,他们的设想是只把骨灰撒在树下,但考虑到传统观念,改为下葬骨灰盒。李鑫称,树葬活动完全免费,参与树葬的家庭,5年内可随时祭奠亲人,5年后,园区会对树葬区域进行平整。这一点,事先已和参与者提前沟通过。

  那么,已满5年的2008年和2009年的树葬园区是否已经平整呢?李鑫称还没有,“最初经验不足,树木之间空隙太大,为了最大程度节省土地,我们在随后几年又植进去一些树木。2017年,那片区域的树木都满5年后,会将其整体平整。”届时,不会拔掉树,而是移植,这片土地也会循环利用。

  观点

  绿色树葬难推广

  难在观念

  3月27日,第四次全国殡葬会议明确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国火化区火化率达到或接近100%;骨灰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树葬推广,难在哪里?

  “人们还是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郑州市殡葬管理处主任杨虎说,他们在和市民签协议时,第一句话就会告知,不永久保留骨灰,并反复提醒市民,和亲人商量后再报名,“有些家庭报名后,没几天就要求取消。这种现象很常见。”

  “此外,树葬的选址和用车都是难题。”杨虎说,最初曾考虑在荒山荒地举行树葬,既节省地又能做绿化,却遭到当地村民的极力反对:“植树可以,埋骨灰不行。”同样的,拉骨灰的专用车辆也很难谈妥,“大家多少会有些忌讳心理。”

  李鑫也表示,除了树葬外,同样属于生态环保葬的花坛葬(90位逝者的骨灰共同放置在一个花坛下,花坛边贴上个人名牌,骨灰可永久保存),自2009年推行以来,仅有几十户家庭参与。

  “我们一直号召市民不立碑、不建墓,不烧纸放炮,也提倡网上祭拜。在中原殡葬网上,可点歌、送花。既环保,又可减少交通压力。”杨虎说,“今天来参加树葬的市民都做到了。”

责编:李娅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