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女儿还原父亲:点烟烧皮肤 只为省下止疼针

2014-05-10 07:38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焦裕禄女儿还原父亲:点烟烧皮肤 只为省下止疼针

焦裕禄女儿还原父亲:点烟烧皮肤 只为省下止疼针

  映象网讯(记者 路治欧 见习记者 肖萌/文 图)焦守云:为什么50年过去了,父亲焦裕禄还能一呼百应,我觉得这就是人心。你们到兰考采访,凡是有点年纪的,一提起焦书记就哭,这就是他的魅力。作为领导干部,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不会忘记你。

  作为一方官员,不能让这里继续饿死人

  印象中,一是父亲天天很忙,二是天天盼他回来,在家呆一会儿。因为他晚上住在办公室,白天下去跑一天,全靠晚上办公。他有一个习惯叫“过电影”,就是晚上把白天做的事都过一遍,分门别类都记在本子上,所以他作报告是不用稿子的,他东西记在哪里都很清楚。

  他说,兰考两年光是干部连饿带病死了27名,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用想了。他作为一方官员,不能让这里继续饿死人了。他病重的时候是春天,有很多工作要布置,他觉得一天也离不开这里。

  光下去考察的路就走了5000多里

  有一次下乡,他顺口说了一句将来他要死了,埋在这儿还挺好的。他来兰考时就是个肝炎病号,他那是继发性肝癌。如果不来兰考,留在大连或者洛阳矿山机械厂,可能不会癌变。

  他几乎每一天都在农村,他的一个同事说焦裕禄在兰考的这些日子是跑步度过的,光下去考察的路线算起来都有5000多里。

  现在的焦裕禄纪念园当时是一座沙丘,因为父亲有遗言,死后把他埋在兰考的沙丘上,要看着兰考人把风沙治好。我认为,他最伟大的是死了以后还埋在兰考的沙丘上,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感情。他最烦恼的就是他身体不好,最后他说党把他派到兰考,他没能完成任务。

  百姓们是小要饭的,他自己是大要饭的

  他说不能再饿死人了,他就去为百姓买代食品,有人就告他的状。他说百姓们是小要饭的,自己是大要饭的,他去为百姓要吃的。这是要担风险的,或者受处分或者摘帽子,但是碰到的领导特别好,能理解他的心情,首先保命是最重要的,首先让人能吃上饭是最重要的。

  后来他又出了一系列政策,劳动力只要不出去要饭,在家里除三害,就肯定叫你吃饱,老弱病残者不挡你们,你们可以出去要饭。现在想想,他这是很好的办法,能在家吃饱饭,谁还出去要饭啊。

  老父亲当时在百姓家吃饭,吃过要来的百家饭。窝头、红薯干,吃不完了就晒干保存,家里来亲戚的时候才吃。老父亲当时吃了照交饭钱。所以,为什么兰考人民到最后觉得那么对不起焦书记,就因为觉得焦书记都累死了,也没有吃上一口像样的东西。

  点着烟烧皮肤转移疼痛

  父亲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惯,他爱吸烟,那时候是两毛五一盒,我们都喜欢去给他买烟,因为他如果没零钱的话,给他买烟很可能就落5分钱,这5分钱对我们来说就是大钱,我们可以买糖、买冰糕。

  他吸烟用塑料烟嘴,作报告的时候,手里翻着本,嘴里说着话,烟嘴从嘴这边到嘴那边都是自己跑的,一根烟从点上到燃完都不用手扶。后来他肝疼的时候,就拿烟嘴顶着肝,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章叫《父亲的烟嘴》。他很疼的时候就顺手拿着烟嘴顶着肝,他肝上长的肿瘤他自己都能摸到。

  最后,他知道自己的病没希望了,他说兰考很穷,就不打止疼针了,他说止疼针能止疼但不能治病,能省一针就省一针吧。他说,他自己创造了一个疼痛转移疗法,就是点着烟烧皮肤,外边疼了,里面就会缓解一点。

  再苦再难也不要给组织上要救济

  父亲走的时候交代我妈妈再苦再难也不要给组织上要救济,这都是发自内心的,那时候人不讲作秀,也没有摄像机、照相机跟着他,一切都是自己认为该这么做,他不知道自己死后会这么伟大,人们还会纪念他。

  父亲去世那年,母亲才33岁。33岁带着6个孩子,一个是精神上痛苦,一个是身体上疲劳。父亲临终前给母亲约法三章:不准给组织上要钱、要东西;不准给组织上添麻烦;不准给组织上要救济。

  她吃穿用都非常简单,我们兄妹几个加上母亲,一个月就百十块钱,我们每人每月的补贴是11块钱,工作了以后就没有了。100多块钱是8口人过日子。如果我父亲活着,他一个月有130多块钱。父亲去世后被追认为烈士,烈士有补贴,如果没有的话日子更没法过。

  做人讲感情,做事讲担当

  很多人听到焦裕禄宣传的时候感到不真实,其实,不是不真实,是他们不相信了,我这个年龄往上的他们都信,他们跟我说起来都流眼泪,一点不夸张。如果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在的年轻人就会明白他当时为什么那么干。我妈妈作报告就说,那时候像老焦这样的干部很多,老焦是被总结出来的一个典型,是有代表性的。

  别人问我觉得焦裕禄精神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做人讲感情,做事讲担当。如果他不讲感情,他不会做那样的事,如果他不讲担当,他完全可以不来兰考,那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不会把命放进去,这就是一种担当。

  焦守云总结“焦裕禄精神”

  传播的四个高潮

  第一次:1966年,人们含着泪来学习,当时就一张报纸,就那一篇长篇通讯,加上一个小册子。哭着读,哭着听,哭着说。

  第二次:1991年的《焦裕禄》电影,一开始就把人心抓住了,人们看了就会流泪。

  第三次: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到兰考视察后,河南省委提出“三个一”:学一篇长篇通讯、看一场电影、党员干部去一次兰考。当时最多的一天,2万多人到兰考参观。

  第四次:最近习总书记的再次视察后,再次引发学习焦裕禄精神的高潮。

责编:王嘉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