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 若问权力何所用 人民至上勇担当

2014-05-14 06:39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年轻人常在焦裕禄烈士墓前入党宣誓

  继承焦裕禄精神,如今,年轻人常在焦裕禄烈士墓前入党宣誓

  我们的权力是什么/是人民意志的统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天平/是人类最恢弘的梦想/当全世界有那么多的人灰心丧气唉声叹气/我们把火炬点得更旺/我们让脚步踏得更响/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梦想的权力/这是人民英雄焦裕禄的故乡/我们的焦书记已经远去/但在每一个交叉路口/都有他目光的闪烁/都有他深沉的叮咛/他盯着我们的眼眶问/我们的权力是什么/“是人民的幸福,是国家的兴旺!”——摘自《我们的权力》

  50年历史风尘不能遮蔽闪光的精神。站在焦裕禄逝世5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重新思索焦裕禄精神。

  和平年代,依然还有英雄,英雄的信念就是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不搞特殊,拒绝特权思想。我们的权力,应该把最大的资源托付最无私的心灵,应该把最大的信任交给最忠诚的担当。

  【为民所用“权力观”】

  权力是一个神秘的魔棒。有人用它打开堕落之门,有人用它树立精神丰碑。

  来自人民的权力,就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这是焦裕禄的权力观。

  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贫困农家,因日军占领和汉奸逼迫,父亲被迫自杀。他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带着家仇、阶级恨参加了革命队伍,在部队、农村和工厂里做过基层工作。

  从农民成长为战士,从战士晋升为干部,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劳动人民的本色。焦裕禄深知民间疾苦,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一定要还之于民,用之于民。

  他是理解权力的活教材,是运用权力的好榜样。

  【迎难而上“英雄观”】

  和平年代有没有英雄?看了焦裕禄的一生,自会有答案。

  半个世纪前这片土地还是这副模样: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连年受灾害,年年被救济,领导干部疲惫了,百姓群众“认命”了。从焦裕禄来那天,变化已经在发生。

  “沙丘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

  “治住盐碱地,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

  “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英雄的信念能改天换地,英雄的箴言是人民至上,英雄的信条是勇于担当。

  【不搞特殊“道德观”】

  妻子徐俊雅始终记着焦裕禄临终遗言:“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

  长女焦守凤毕业后没有得到打字员的工作,被焦裕禄带到兰考食品加工厂腌咸菜。

  长子焦国庆打着“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旗号,没花钱看了一场戏。受到焦裕禄严厉批评,也催生了后来著名的《干部十不准》。

  次子焦跃进后来成为一位不搞特权的“小焦书记”。

  次女焦守云拒绝商家让“老爷子撑门面”的顾问头衔。

  而今,焦裕禄的子女大都已经退休,四世同堂的家中同样有人下岗、有人待业。不搞特殊的家风,已渗透到焦裕禄儿女的骨子里。

  榜样力量

  焦裕禄:高工资 无财产

  1962年始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被定为14级干部。时任兰考县委宣传干事的刘俊生回忆:“当时我是21级干部,月工资51.5元,焦书记有130多元钱。”“工资低,物价也低啊,一斤猪肉才几毛钱。”如此高的工资,焦家没有积蓄,他的工资哪儿去了?当年的兰考县葡萄架村大队会计孙世忠回忆,焦裕禄曾连续3个月在此调研,每天都交一斤二两的粮票和四毛钱作为伙食费。原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人吴永富第5个孩子出生时家境困难,焦裕禄送去了10元钱;工人刘辅臣妻子生小孩后想喝点小米稀饭,焦裕禄把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据新华社

  网友追思

  越舞越美: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经常对照焦裕禄精神“六问”自己,问及党性,问及灵魂,问及民意,问及根源,时刻保持一颗敬畏心,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张英/文记者 袁晓强/图)

责编:任治丞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