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映象新闻 | 映象首页

端午由来~~~

端午民间风俗

端午饮食文化

端午新闻

视觉端午

端午谚语

端午互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郑州绿博园举办端午百服节 大学生穿汉服拜屈原 第四届中华轩辕龙舟大赛开赛 最小选手仅6岁 河南6名大学生扮成“屈原”喂农民工吃粽子 端午节河南高速公路不免费 短途火车票部分售罄 端午假期将至 河南高速交警公布易堵路段和时段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说法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挂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人们挂艾枝,悬菖蒲,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栓五色丝线挂香囊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端午节小孩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亦有避邪驱瘟之意。

  • 6
  • 5
  • 4
  • 3
  • 2
  • 1

  (北方)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江苏)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西北)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山西)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北京)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山东)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广东)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江浙)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