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兰喂羊饲料

  记者 阮海峰 文/图 实习生 付燕妮

  “六年驻村扶贫路,我一门心思就是为贫困村着想,为老百姓办事。心无旁骛,路子自然就越走远宽。”道出了一位58岁老人的心声。

  吴树兰,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从52岁起便开始了她的扶贫之路,先后在新蔡县孙召镇的大吴庄村和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百姓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第一书记”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带领村民致富的“第一书记”吴树兰

  西王楼村,位于确山县竹沟镇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种植业是这里的主业,2014年村民的平均年收入水平5000,全镇最低。而“第一书记”的到来为这个村子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西王楼不再是以前的西王楼。

  书记任职后,走访调查,组织村干部参观学习,立足于自身优势,发展种养殖,主要以养羊为主。凡事亲历亲为,与村民鱼水情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养殖业正是如此,当村民迫切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时,她二话不说请专家;当需要决策时,她据理力争为百姓。

  “她的到来使农民收入普遍提高,养羊业的发展为整个村子的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西王楼村村支部书记曹川林介绍,现在有的养殖户一天收入可达到200元、300元,甚至是500多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她却不顾身体安危,时时为工作,刻刻念百姓。心血管大动脉堵到90%,生死一关,离开村子不到100天是她自2014年3月20号以来离开村民时间最长的一次。

  曹川林谈起病中的吴书记,眼圈有些发红,“手术后吴书记醒来的第一句话还是围绕工作,很多村民都说感觉她不像干部,更像亲人,吴书记的迟迟不归,让村民担心;吴书记的兢兢业业,让村民矛盾。舍不得她走,又担心她的身体。”

  “艰苦的磨练使我尝到了奉献的乐趣。”吴树兰把多年的驻村经历简单概括为四句话,下乡驻村五年多,酸辣苦甜都是歌,千辛万苦不言悔,写好党员先锋歌。

吴树兰探望贫困老人 

  利用丰富草资源发展“羊经济” 提高村民收入

  7月9日上午,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吴树兰,踉踉跄跄地带着记者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养殖场,既疲惫又努力提着精神向我们讲解着村里养羊业的发展。

  吴树兰指着一排排厂房欣慰地说,目前全村千头以上的养羊场发展到7个,100只以上的羊养殖户达到102户,这里每个数字都凝聚着全村人的心血。

  吴树兰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一点一点的学习摸索,她与村民一起,乐在其中。

  “来,拿点儿玉米渗来,我喂喂。”吴树兰手里捧着,一点点地倒入,羊群叫唤着朝她跑去,那个画面至今仍在脑海中浮现,挥之不去。笑声,叫唤声交织在一起,这声音真美妙。

  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是个山区贫困村,地域广,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村“两委”决定“靠山吃山”,利用丰富草资源发展养羊产业。

  “现在羊养殖发展成为我村的重要支柱产业。有30多个专门买卖羊‘羊经济’,我村的羊在广州市场占80%左右的份额。”这是她最骄傲的事情。

村民指着门板上留下的刻痕 

  融入村民的生活 我是他们的一份子

  “49个自然村,920户,3800个农民。”通过这几组简简单单的数字,一个刚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就是这样与村民慢慢地建立联系,慢慢地融为一体。“做人民永远的公仆”她便是如此。

  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家人,自从吴树兰来到竹沟镇西王楼村任“第一书记”以来,她就是一直这么做的。

  贫困户是西王楼村一个庞大的集体,驻村这几年吴树兰致力于贫困户的帮扶工作。根据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项目到人,资金到户、帮扶到户,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乡级以上干部帮扶,贫困户全部都结上了对子,使绝大部分有了致富项目。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和养老互助合作社,不仅如此,还自己掏腰包,真正做到为百姓办实事。

  今年98岁的老奶奶陈国兰,早已满头花白,双目失明,耳朵基本上已经听不清,赤脚呆坐在板凳上,当得知吴书记又来看她了,显的异常兴奋。

  虽然她们沟通上有障碍,老太太的回答也前言不搭后语,但就像村民说的其实她都懂。

  用心便会格外让人动情,驻村这几年,吴树兰全身心地付出,试着努力着融入西王楼这个大集体中,终于,她成了村民心中的“第一书记”。

  村民李相庭说,吴书记每次去他家,他都会在门板上刻一道,留作纪念。而现在,门板上密密麻麻地已有45道痕迹。西王楼村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吴树兰与村民的情谊也在慢慢升温,感动的事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