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地梦圆——记河南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

2013-09-04 17:52 来源:国土资源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早先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老百姓的梦想尤为质朴:有饭吃,不饿肚;有屋住,不漏雨。

  梦想的质朴,折射出唐庄镇过往的艰苦。谈起老百姓当年吃过的苦,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至今仍忍不住落泪。

  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成为吴金印毕生的追求。梦靠什么圆?吴金印的选择是造地——“拼上这条命,也要为山区百姓造出田地来!”

  梦的解析:毕生造地,动力何在

  吴金印:“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看到农民因为没有地受穷,心里就难受。”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土地有着不解之缘。”谈到土地,吴金印就动情。

  1966年8月,24岁的吴金印从中央团校毕业后,本来有着跳出农门的机会,他却给组织写信要求留在农村:“我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我愿意留在农村。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是再艰苦,我也愿意去。”

  改变农村的面貌,成为吴金印毕生的追求。而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造地,则是吴金印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法宝。

  卫辉市狮豹头乡,是吴金印改变农村面貌的起点,也是他“造地梦”的发源地。因为狮豹头乡农民的赤贫,触动着吴金印的心。

  狮豹头乡位于太行山深处,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上任不久,吴金印住到了靳庄村。一天,正值午饭时间,他被牛德英大娘的午餐惊呆了——碗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几片野菜。当地百姓告诉他,由于没有土地,解放快20年了,这里还过着苦日子。

  “没有土地,就得过苦日子。”牛德英大娘的午餐,像一个魔咒,始终在吴金印的脑海里盘旋。

  一天,吴金印在路上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汉,正一点点地劈开山上的石头,再从石头缝里一点点抠出土来,开山造地。老汉告诉吴金印:“孙子生下来,得给他造出一亩地,才能养活他。”

  在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的太行山区,老汉硬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开出了一亩耕地!这,让吴金印深深感到:“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

  在光秃秃的石山上造地,绝非易事。吴金印带着班子成员翻山越岭,山沟、荒岭爬了个遍,“七八天跑烂一双鞋”。经过实地调研,一班人决定,把山石缝里的土挖出来,造梯田!

  土地增加,初步实现了村民“有饭吃”的梦想,“吴书记来后,村里人均增加三分地,都能吃饱饭了。”

  然而,仍有少数村民“没饭吃”,这刺痛着吴金印的心。1987年11月,45岁的吴金印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有一次到后沟,他看到一户人家正在搬家,窦姓户主告诉吴金印:“咱这个地方是山区,没有土地,生活很难,要下山了,给祖先烧点纸。”说完,他一家人哭了,大家也跟着哭。“当时我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吴金印回忆。

  这家人的遭遇,让吴金印的“造地梦”从狮豹头乡延续到唐庄。多年来,吴金印带领唐庄百姓造地1.5万亩,连唐庄镇政府大院的一小片空地上,都种满了蔬菜。

  如今,70多岁的吴金印,仍在想着如何造地:“争取再用三五年,把唐庄能开垦的土地都开垦出来。”

  “生命不息,造地不止。”吴金印造地的信念,犹如他平底布鞋、灰色衬衣的着装——朴素而执着。

  梦的空间:百姓圆梦,基石何在

  吴金印:“土地是聚宝盆,春天种下几粒种子,秋天能收到

  几十倍的回报。每年多造一点地,老百姓脱贫就多一分空间。”

  百姓的梦,因缺地而生,因造地而圆。而圆梦的个中艰辛,非一般人能品。

  但艰辛敌不过吴金印心中坚定的信念:“土地是聚宝盆,春天种下几粒种子,秋天能收到几十倍的回报。每年多造一点地,老百姓脱贫就多一分空间。”

  在狮豹头乡担任主要领导15年间,吴金印在工地上一住就是7年,“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带领干部群众挖土造田。

  “荒山荒沟里造成的地,遇到暴雨怎么办?”人们普遍担心。对于吴金印而言,有着深刻的教训。

  在狮豹头乡,吴金印最初造出的200多亩梯田,来年夏季就被一场洪水全部冲毁了。

  可吴金印没有退却,将造地用的平面坝改成拱形坝,又造出200多亩梯田,还种上了庄稼。谁料,第二年汛期,接连数场暴雨,所有心血再次付诸东流。

  村民失声痛哭了。吴金印强忍悲痛,勉励大家:“挺起腰杆,与山斗、与水斗!”

  痛定思痛,这次大家把拱形坝改为塔形坝,每道坝下修一个跌水池,起缓冲洪水作用。洪水进入水池后,从底部暗渠流出,避免冲击梯田。

  就这样,200多亩梯田终于经受住洪水考验,结出金灿灿的果实!尝到甜头的吴金印,乘势而上,想出圈洞造田、闸沟造田等多种方法。在狮豹头乡任职期间,带领干部群众开凿山洞6个,修筑大坝25座,造地2400多亩。

  在建坝过程中,吴金印创造性地在每个造地平台,依次修建高坝、跌水池和低坝,垫土时,下游高于上游。

  吴金印解释,这样的施工设计,当洪水从上游下来时,首先爬坡流向高坝,再经高坝中间的缺口流入跌水池,然后从跌水池漫过低坝,再爬坡流向下一个高坝,层层卸力,最大限度消解洪水对土壤的侵蚀,既保住了水,又保住了上游山沟里冲刷过来的淤泥。

  实践出真知,吴金印的造地法——“水是一条龙,从上往下行,治下不治上,等于一场空”——经受住了天灾和时间的考验。

  “地无唇,饿死人。”拦水的同时,吴金印还强调保水的重要性。“修唇”、“穿甲”,是吴金印想出的保水良方。“修唇”就是给山坡地围上石堰,防止水土流失;“穿甲”就是在山坡上修鱼鳞坑,种上树木,修复生态。

  吴金印的目光又投向了唐庄镇西边的龙山。唐庄镇有荒沟百余条,刚上任,吴金印就瞄准了唐庄镇西北的两条荒沟。“狮豹头的群众苦战8年,才造出2400多亩地。这两条荒沟,两个冬闲就能造出2000多亩良田,每年最少能增收二三百万斤粮食。”在一次党委会上,吴金印对班子成员说。

  1999年起,唐庄镇陆续在山上修建鱼鳞坑,栽下600多万棵树。“披甲”后的龙山,绿意盎然。就这样,吴金印的造地法,又一次让唐庄镇的荒沟,多数变成了良田。

  吴金印告诉记者:“当年没有大型机械,石头都是一锤一锤凿出来的,我和干部群众一起干,一口气抡上千锤。”

  如今即便是有了大型机械,一些工程机器也派不上用场,仍需要肩挑背扛。四和社区虎掌沟村村委会主任暴祥民说:“西山开挖隧道时,我们天刚亮就到山上,吴书记已经在那干开了。”

  造地指挥部一直设在山上,几十年没变。指挥部的干部和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

  2012年12月,唐庄镇启动金门沟造地工程。项目全部完工后,可增加耕地2600多亩。在吴金印带领下,镇里和村里干部都参加义务劳动。“造地一定要高标准,不能糊弄,要让子孙后代都享受到土地的好处。”吴金印强调。

  在狮豹头乡造的地,40多年过去了,群众还一直在受益,一亩能打1000多斤麦子。

  梦的升华:美丽城镇,出路何在

  吴金印:“建设小城镇,首先要有地;有了地,就能发展产业;有了产业,人才会有事干,有钱挣;农民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唐庄的造地投入,逐年递增。从最开始每年几十万元,到后来的几百万元,再到如今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

  “连续那么多年,花这么多钱造地,值不值?”面对如此质疑,吴金印回答:“投资办企业,经营不好会亏本、倒闭,我们造的地只赚不赔,子孙万代享用不尽,值!”

  “只赚不赔”的造地账,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划算。“建设小城镇,首先要有地;有了地,就能发展产业;有了产业,人才会有事干,有钱挣;农民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吴金印为记者梳理出造地的发展逻辑。

  吴金印带领唐庄百姓历经艰辛造出的1.5万亩土地,为唐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目前,镇上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两个——百威啤酒、北新建材。百威啤酒项目总投资27亿元,全部建成后年税收可达7亿多元。2012年,唐庄镇实现产值33.8亿元,镇里税收留成超过1亿元。

  企业由小到大,产品由土到洋,产业链由短到长。唐庄镇新增的1.5万多亩土地,除去自身发展占用8600亩外,还有6000多亩盈余。

  如今,全镇已经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城镇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四规合一”,形成万亩工业园、万亩粮食园、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园、万亩生态园“五大园区”。

  吴金印的设想是:“让80%以上的劳动力进入工业,让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镇。”

  围绕城镇化建设,吴金印开始为农民“升华”梦想——从“温饱梦”到“全面小康梦”。

  “城镇化不是一句空话,要想把城镇化搞好,城镇里要聚集人,聚集起来的人要有事干,聚集后的土地要省出来。” 吴金印指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走城镇化之路,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有了产业,人才会有事干,才能挣钱、致富。唐庄镇现在有个工业园,30多个企业,年产值30多个亿,农民从山上搬下来了有工作干,有钱赚,这样他们就没有后顾之忧、就安心了。离土不离镇,进厂不进城,就近就业,步行上班,一下班就是孩子老婆热炕头,这多好。”

  四和社区的发展轨迹,清晰反映出村民的圆梦进程,完整呈现出造地与圆梦的关联。2005年,卫辉市进行区划调整,将十里河上游太公泉镇管辖的4个国家级贫困村划给了唐庄镇。

  帮助这4个村脱贫,成为吴金印的新使命。吴金印与干部群众合计,4个村一直受穷,主要因为山上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搬到山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吴金印开始规划“扶贫三部曲”:镇里每户补贴2万元,让村民“搬得出”;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开挖土方,在附近的十里沟造地,让村民“稳得住”;成立农业种植、畜禽养殖、交通运输三大合作社,让村民“能致富”。

  社区居民朱喜英告诉记者,开始他家还有些犹豫,“后来看到别人把房子建得好好的,急眼了,赶紧搬吧。原来的老房子,三家人住在一块,又破又挤,下雨时漏个不停。搬入新社区后,去年在郑州工作的孩子领着对象回来,未过门的媳妇一直夸,在山区里还有这么好的小洋楼。”

  十里沟新造出来的1800多亩耕地,目前由四和社区专门成立的农业种植合作社管理,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20多个人可以经营上千亩地,麦收只要两天就结束。老村庄整理复垦出来的土地,则置换给镇集体统一经营。

  有房、有地、有业,让四和村村民心里倍感踏实,也让唐庄的发展根基更加扎实。“先造地——后换地——再占地”的发展模式,不只让发展不以牺牲耕地红线为代价,更让发展不以牺牲农民权益为代价。

  在唐庄镇,流传这样一句话,吴书记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吴金印的感召力,源于矢志不渝地维护农民权益。

  “再大干三五年,把唐庄的荒沟全造成地,建成美丽、幸福和生态美好的新乡镇。”吴金印信心百倍。

责编:安文靖
0

相关新闻

更多>>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