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语录

2013-09-09 11:52 来源:映象网

  巍巍太行山深处,矗立着一座丰碑。碑文记载了一位党的农村基层干部带领山区人民艰苦创业,改造山河,使荒山野沟变成米粮川的不平凡业绩。这位受到群众爱戴的党好干部就是-吴金印。

  1、“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他在山沟河滩上一呆就是八年,多次晕倒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

  上任不久,一天,吴金印来到靳庄村,正赶上乡亲们吃午饭,他端过一位老大娘的饭碗一看,愣住了:灰黑的汤水里,泡着几个糠团,漂着数片野菜。“山里人都吃这个?”老人没有回答,却把头低到了胸前。老区人民曾为中国革命和出过重大贡献,可是,解放快20年了,群众还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吴金印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他带着领导班子成员翻山越岭作调查,饿了吃块干粮,渴了喝口凉水,一天翻五六座山,七八天穿烂一双鞋。沟沟岭岭他跑了个遍,向荒山要耕地,向秃岭要粮食的规划由此产生。

  2、“困难,困难,困在家里跳不出小圈子就难;出路,出路,打破封闭走出山门才有路”。他挥动改革的大笔,绘出唐庄乡的小康图。

  时值隆冬,雪压高峰,寒凝平川。走在唐庄乡的山岭田野,吴金印思绪万千;太行山人不笨不傻,不懒不蛮,吃苦耐劳,可思想比较保守,脑子不够开窍。守着金山要饭吃,住在摇钱树下没钱花。于是,他对干部群众说:困在家里跳不出小圈子发展很难,打破封闭走出山门才有出路。

  3、“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他为生病的老人洗脚剪趾甲,为贫困老人尽心尽责。

  吴金印出生于河南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青年时期,党组织把他送到河南省团校和中央党校学习。穷苦出身和党的培养教育,使吴金印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他经常说,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4、“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乱的”。建设过硬的班子,带出为人民办实事的队伍。

  给钱出物,更要建一个好支部,选一个好书记。吴金印在基层工作多年,经常听到农民的这一呼声。吴金印深入调查后得出结论:几乎所有的穷村乱村乱点都是一个病根——班子不健全,缺少领头雁。在乡党委会上,他提出:“农村工作千万条,班子建设最重要。要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乱的。”

  5、“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他为大家舍小家,从不为金钱所动。 

  改变了狮豹头贫穷面貌,为唐庄人带来小康的吴金印却清贫如故。知情者说,并非老吴没有致富的机会,而是机会全被他放走了。1988年,唐庄乡党委决定在万亩丘陵种植60万棵山楂树,统一购苗,分散栽种。消息传出,经营果苗的客商纷纷找到吴金印,有的说:“我们的山楂果苗,市场上卖2毛钱一棵,给您算1毛8分,另外给您每棵5分钱的好处费。”有的说:“我们每棵收1角3分钱,开票每棵1角5分,从我们这里买60万棵苗,您便可以成为万元户了。”吴金印回答:“这样的万元户,我永远不当!”通过货比三家,最后乡里价廉质优地购进了60万棵山楂苗。

  6、“农民不富,我心不安”这句话常常挂在吴金印的嘴边。

  吴金印说,要发展,不能蛮干。唐庄西部有山,就靠山吃山,在石头上做文章;东部地处平原,土质好且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大棚蔬菜;北部丘陵干旱地薄,适宜种植耐旱的林果树木;南部低洼地带适宜发展粮食和养殖业。吴金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当地情况,科学发展。

  7、“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这是被誉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的吴金印几十年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在乡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四十余年,吴金印始终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

  8、“荒沟里也能长庄稼”

  唐庄镇地处太行山与豫北平原接合部,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上任时当地老百姓告诉吴金印,“没有土地,解放多少年了,这里还过着苦日子”。看到老百姓因为缺地而吃不上饭受穷,吴金印感到压力很大,“造地”成了他圆温饱梦的关键。吴金印带领全体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拉着锅碗瓢盆和劳动工具,开往杂草丛生的后山安营扎寨,跟近万人的造田大军同吃同劳动。针对石灰岩特质和水土流失问题,他提出修建鱼鳞坑,用石头砌出圆形的坑,担土填坑,坑里植树。600多万个鱼鳞坑,使石头荒山披上了绿装。

  接下来,按照高差筑坝,给山坡地围上石堰,石堰内填土种庄稼,荒坡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按照这种方法,唐庄镇造地2000多亩,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老百姓吃饱饭的愿望实现了,吴金印也被群众美称为“造地书记”。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泥土堆积如山,67岁的吴金印再次被触动。他说:“土地是无价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经过反复论证,他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乱石密布的十里沟继续造地。200多天后,拦水坝筑好了,荒滩推平了,垫上四五米厚的土,多年黄沟成了1810亩良田。如今这里是绿油油的玉米地,附近老人说,感谢吴书记,不敢想荒沟里也能长庄稼!

  9、“对子孙后代不利的 就是金娃娃也不能抱”

  20多年前,“住不起瓦房住河沟,坐不起板凳坐石头”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写照。依托唐庄境内丰富的石材资源,吴金印提出“靠山吃山”,发展石头经济。乡里带头投资30万元建起第一个石砟场,并规定每建一个奖励4万多元。一时间近百个石砟场平地而起,山区群众迅速富起来,全镇每年增收上亿元。

  进入21世纪,“石头经济”的负面效应凸显,万亩桃园里的水蜜桃经常被粉尘裹成“泥桃”,环境和土地压力加大。中央也再三要求不以牺牲粮食、环境代价去发展。认真权衡利弊后,吴金印决定忍痛割爱拆除污染企业。

  吴金印对石砟场老板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带领他们购置环保型设备,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引导污染企业转型或转产。2006年开始,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石砟场先后关停拆除,建起8家环保型石砟场,腾出并复耕土地2000多亩。

  10、“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吴金印说:“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才能克服矛盾。”在吴金印的带动下,全镇干部沉到基层,每人负责几个项目,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政府大院里几乎看不到干部的身影。“人不离农村,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吴金印的手机号向全镇公开,他要求其他干部也这样做,理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找上门必须及时解决。

  其他语录: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为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事,连鸡狗都不如。”

  “我们干部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