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⑤“非遗”玉雕传承人王冠军:从学徒工,到“密玉俏色第一人”

  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以初心勾线,以匠心施彩,为全国人民描绘出新时代幸福民生大画卷。

  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起国人的强烈认同和思考。

  “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匠心,成为专业主义和极致追求的中国式表达。工匠精神的内核在于匠心,匠心的骨髓在于精心营造、恪守执着。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蕴。

  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厚重文化,涌现出无数匠心企业和人物,对专业主义的坚持,对匠人精神的执着,一直就是河南人的立业之本。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映象网通过记录四十年中,四十个不同职业的普通人物,特别推出《致敬匠心 出彩中原》系列报道,用笔尖和镜头讲述他们的砥砺深耕,默默付出。

  映象网 记者 阮海峰 文/图

  坚守着一份勇气和毅力,他不知不觉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一块块废弃的玉料,成了他不断琢磨的素材,以精益求精的耐心与细心,将一堆天然的石料雕出了百变的形态。

  又以自身对玉雕的灵感和对美学的眼光,将夹杂着绿、红、黄、白、黑等各种色彩的玉石注入灵魂,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生动的玉雕作品,这便是王冠军的雕刻之路。

  如今,王冠军被认定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密玉俏色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业内人士称他为从事密玉俏色创作时间最长、获奖时间最早、奖项规格最高的老艺人,先后获得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等称号。

  “十年磨一剑”从小学徒到玉雕大师

  提起河南新密的密玉,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枚枚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玉雕精品。密玉又称为“河南翠”,在国内与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南阳独山玉并称四大名玉。

  新中国成立后,新密玉雕开始复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艺术的各种流派、技法也随着国门的开放潮水般涌入中国大地,促使古老的传统雕刻技法日新月异。

  1976年18岁的王冠军进了新密玉雕厂学习人物雕刻。为了学习,他下了苦功夫,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把师傅的东西备好。

  说起当年学艺的经历,王冠军历历在目。“最开始,我跟着厂里的师傅学一些上海素瓶的雕刻工艺,之后又学习北京人物雕刻的技艺。那时经常临摹画稿到深夜。”王冠军回忆说,后来他又先后3次参加进修学习,而这段时期也让他的设计水平和雕琢技艺日渐提高。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全国,玉雕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王冠军说,改革初期,各大玉雕厂经过多年积累,也达到了最为兴旺的时期,当时,密玉玉雕作品的落脚地,几乎全在海外。

  “天津口岸专门派人来厂里收购,都卖到了海外,赚取外汇。”王冠军坦言,当时销路没问题全部都是出口,产品不会滞销,外销形势特别好。

  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作品都是从宗教获得创作的题材,造型中以传统的观音、弥勒等人物形象为主,王冠军也不例外。但他却盯上了“济公”这一人物形象来潜心雕刻。

  1987年,《济公》热播,“鞋儿破,帽儿破……”的主题歌也风靡一时,王冠军从游本昌表演的济公身上,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突出刻画了疯疯癫癫、蓬头垢面,一手执蒲扇,一手拿酒壶的经典济公形象。

  经过八个月的进行精心雕刻,1988年他选送的《济公醉酒》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这也是他独立创作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

  另辟蹊径 成为密玉俏色第一人

  除了跟师傅学习,王冠军也爱自己钻研。当时玉雕工人做的大部分是“素活”,带了花的俏色都被切下来,当成毫无价值的垃圾扔掉。“能不能利用俏色,变废为宝呢?”王冠军开始了不断思考和摸索。

  王冠军在雕玉时,把这些杂色融合在他的作品里,另辟蹊径,浑然天成,让这种本来砌猪圈、修路的“石头”身价大增,也为走向没落的密玉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从此,他为密玉的艺术天地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门,那就是密玉俏色创作,而他也由此被业内人士誉为“密玉俏色第一人”。

  2013年 7月31日,正值建军节前夕,王冠军将自己的代表作《战地红花分外香》无偿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战地红花分外香》是王冠军“密玉俏色雕刻”的经典代表作品,曾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谈及该作品的创作灵感,王冠军说:“对于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虽然我没能实现自己的‘军营梦’,但我想通过亲手雕琢,记录下那段充满艰辛与伟大的革命岁月,让人们不忘先烈、铭记历史。”

  当杂色角料摇身一变为精美的获奖作品,甚至被中国军事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收藏后,被誉为“俏色密玉第一人”的王冠军引起了众人效仿。如今,在新密200多家加工经营企业中,90%在主攻俏色密玉。

  灵感来自生活,要用心去观察和体悟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传统器物的怀念得以复苏,人人爱玉、戴玉、玩玉、藏玉成为时尚。

  改革开放为玉雕行业带来的,不仅是消费市场的扩大,更是设计思路和审美情趣的变化。

  当别人还在一味地雕刻传统的佛像、生肖等题材时,王冠军已经开始把一块块玉料雕刻成《侠客》、《一个和尚挑水吃》、《拼搏》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作品。

  有一次,王冠军在一户人家的猪圈里发现了一块料石,并将之雕刻成了《猪八戒背媳妇》,价值数十万元。

  此外,他还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用玉雕记录下一个个美好动人的瞬间。《洗发少女》、《梦嫁》、《童趣》、《天长地久》……这些生活中的平凡细节,以玉雕的形式来呈现。

  7月20日,映象网记者来到了新密市东大街的华龙玉器厂车间,这里的年轻工匠正在专心致志雕刻一件件作品。而在另一旁的展厅内,还排放着一件件吐露着浓浓的中原乡土气息的密玉雕刻作品,惟妙惟肖、精美绝伦。

  王冠军指着一件作品介绍说,这件《大丰收·中国梦》的作品取材于黄、红、白三色一级密玉,玉质细腻,内容饱满,凸显主题。

  整件作品以黄白为主调,采用俏色雕刻手法,黄为储粮之“囤”,白为颗颗米粒,喜笑颜开的一叟一妪仨顽童,神态各异,其乐融融,把“大丰收”的喜庆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最难得的是,那堆满粮仓的颗颗米粒晶莹剔透,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王冠军认为,一件绝佳的作品,要突出“尽、美、绝”三个字。“尽”即恰到好处,没有余料或很少有余料;“美”即真正做到了返瑕为瑜、巧夺天工;“绝”即仅此一件,艺术效果和经济价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称绝。

  在王冠军眼中,看玉不是玉,而是一个作品,每一块玉石都没有废料,他说,只要用心去观察和体悟,“腐朽”就能变神奇,展现出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美。

  2005年以来,王冠军共获“百花奖”、“天工奖”、“陆子冈奖”等160余项,密玉俏色雕刻作品享誉海内外。

  开班收徒 传承玉雕文化

  从1996年离开密县玉雕厂创建新密市华龙玉器厂起,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以后,认可王冠军作品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专程从海外来到新密购买他玉雕收藏家越来越多。

  随着年龄增大,年近60岁的他也开始考虑传承问题。

  “手工玉雕绝对不能断了传承”随着工艺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机器制造大量取缔手工制造,可这并没有影响与改变王冠军传承发扬密玉雕刻文化的初衷与理念。

  他更是让两个儿子王赵辉、王赵琦都辞了职,回来跟他学玉雕。除了培养儿子,王冠军更多的精力是培养徒弟和学生。他说,能培养一个玉雕好手,非常不容易。对待徒弟,除了手把手教,他还请一些玉雕大师、美术教授来给他们讲课。 

  2017年,王冠军在新密首次举行了收徒仪式,现场高朋满座,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40多名玉雕爱好者慕名远道而来拜师学艺。

  “工匠精神就是用尽自己一生精力干好一件事。”王冠军说,很庆幸,密玉雕刻就是我一直愿意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谈到未来,王冠军表示,让密玉俏色雕刻技艺走进校园是他的另一个梦想,将他的厂作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一些美院的学生,都可以到我这里来实习。唯有让更多的学生和年轻人了解密玉历史、爱上密玉,才能让密玉有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