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陈增喜 1820个双休日田间过

2017-03-07 18:04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南阳讯(记者 周永生 通讯员 刘阳 袁永强)  第三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50名,河南省两名,宛城区科技局长陈增喜跻身其中。

  他,从事农业科技工作35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4万多件,建立现代农业项目20多个,促进农民增收1.2亿元。 虽然荣获高级农艺师、河南省科技服务优秀专家、863项目先进个人、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农村科普宣传先进个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殊荣,却毅然阔步行走于田间——

  1820个双休日,田间地头度过。

  春暖花开。

  3月4日,陈增喜应邀来到宛城区汉冢乡友融大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咱们今天一块地一块地看,解决当前这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到达目的地后,陈增喜径直走进田间。

  在今年新种植的艾草地,陈增喜观察艾苗发芽情况时脱口而出:“你看看,种的深了,这苗出的可难了。”话语中略带些许心疼,短短一句话,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却是他从业35年来对土地、对苗木的热爱,对农业发展的责任和热情。虽是看长势,却不忘告诉经营者什么时候割艾、怎么割。

  “这里套种花生,增大经济效益。”“这种草要割,里面含有青蒿素。”……每到一处,陈增喜都一丝不苟,明确指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和发展方向。整整一个上午,一直在田间行走,没顾上喝一口水,没说一声累。

  下午14时许,陈增喜又到高庙乡,在莲藕种植处、艾草地等处实地考察,开始着手为该乡产业规划作指导。“莲藕种植水处理是关键,艾草是咱们南阳的特色,也是仲景文化,咱们要发展和传承。”初步的规划蓝图,陈增喜已了然于胸。

  晚上回到家,已20时许,万家灯火时。

  这,只是陈增喜1982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以来星期六的一个缩影,35年1820个周六、周日,他都在田间地头度过,无私奉献。

  手把手帮扶,带上三件“宝贝”

  “咱家就是农村的,我就是想把农村的事干好,通过科技和创新,让农民富起来,让土地富起来。”为了理想,陈增喜竭尽全力。

  35年,下乡授课、手把手地教技术、解疑答难、调整产业结构,几乎是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雨雪无阻,从未失约。

  白河镇龙王庙村村民杜思显种植了9亩葡萄,不仅病虫害频发还滞销,给陈增喜打电话后,他亲自带杜思显去西峡猕猴桃研究所筛选品种,手把手教他用抗旱保水的有机肥来改良土壤,2013年达到丰果期,采摘猕猴桃2500余公斤;冒雪到红泥湾镇裴庄村传授麦、菜、棉套种技术,直到下午2点才吃饭,手被冻肿拿不住筷子;溧河乡苏庄自然村一姓张的农民生活拮据,陈增喜得知后拿钱购买肉丝瓜和包菜种子,手把手传授技术,帮这家走上致富路。这些手把手的帮扶不计期数,农民们亲切地称他“田间主席”、“科普局长”、“田间局长”。

  无论走到哪里,陈增喜总是带着三件“宝贝”:小铲子、钢卷尺和塑料袋。小铲子便于起土,钢卷尺用来测量作物生长数据,保鲜袋用来装样品、标本,还可以套在脚上雨天里下地。

  35年无怨无悔,为农辛苦为农甜

  35年来,陈增喜融入科技助农富农的事业,开拓创新无怨无悔。

  为挑选到适合南阳种植的优质水稻和小麦品种,他一年内七赴外地考种,在农户家中一住就是个把月;为精选艾草种植品种,陈增喜到山上挖艾,对我市50个艾品种进行筛选;为发展艾产业,传承弘扬仲景文化,他收集全国论文,多次到中国医科大学请教。

  陈增喜发现果树+沼气渣改沙固土的办法,使沙土变为良田,40多公里的白河滩成了四季有果的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将天冠集团生产乙醇的废品“面酱糟”进行改良,使其成为上佳的饲料原料,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指导农业生产中,“倒算法”、“支部+协会+党群信用联合体”、“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方法,已在全省农业生产中应用。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农辛苦为农甜,我情愿。”陈增喜说,他是农民的儿子,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映象网·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扫一扫关注“映象网南阳频道”公众号

责编:张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