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许光:大别山的磐石赤子

2016-12-07 10:17 来源:映象网

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就是以许光为主要原型

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就是以许光为主要原型

年轻时的许光

年轻时的许光

  映象网讯(记者 吴彦飞) 每一段赤诚叙述前都是困顿,动笔之前我整理心情,虔诚地回忆着那天在许光生前居所里的情景:

  下午两点时分采访团到访许光生前住所,一个普通单元楼二楼的最里间,冬日的阳光通过铝塑窗子照进客厅,手工格纹沙发套还摆在那里,阳光就落在他的旧物上,落在他看报纸的沙发上,按下快门瞬间追寻这位英雄的故事:

  51年前,一个英俊青年,在海滨城市青岛任职北海舰队舰长,选择回到大别山,来到河南新县改任县人武部参谋,从此,老区新县多了一位勤勉踏实的干才。

  46年前,还是这青年,还是在新县,选择投身基层,靠肩挑背扛带领民工们摸爬滚打300多个日夜建成159微波站,新县与外界的电话全通了。

  34年前,这个人已然从一个青年人成为中年人,在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准备提升为信阳军分区领导时,他申请转业到地方工作,让贤给年轻人。

  29年前,在一次特大洪水抢险救灾中,身负重伤,昏迷三天三夜,苏醒后又立即赶到抗洪一线。

  3年前,这位不辞辛劳和爱在新县的土地上用尽了他的爱,他把生命最终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

 许光与父亲许世友的合影

许光与父亲许世友的合影

  这个人,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长子、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许光,许光出生在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7岁就参加了儿童团,边逃难,边斗争。1948年,在王树声大将的帮助下,才得以和分别17年的父亲团聚。7年寒窗苦读,13年海上摔打磨砺,他成长为共和国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舰艇长,多次完成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6次立功受奖。

  从逃难少年成长为共和国优秀舰艇长的许光,后来毅然遵从父亲的重托,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回到大别山深处的新县,照顾晚年的奶奶。从军营回乡的许光,一头扎进家乡建设中。在新县任职的40多年里,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解决“通话”、“通电”等难题,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立下大功。

  1969年夏天,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军事科长兼县邮政系统军事代表,负责建设千斤乡159微波站。当时山上无路可走,所有机械设备上山全靠肩挑背扛。许光带领乡亲们在山上摸爬滚打300多个日夜,最终建成了微波站,新县与外界通上了电话。

  后来,他又带领大伙儿架设高压线路,将几吨重的电线杆一根根往山上扛,一根根往土里“栽”,35千伏的高压线路架通了,华中电网的电输向了新县。

  1987年,新县发生50年一遇特大洪水。时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许光接到县防汛指挥部的暴雨警报,便迅速赶到箭厂河、陈店、郭家河等几个乡镇处理险情。道路被洪水冲毁,吉普车猛然陷入1米多深的排水沟里,把坐在副驾驶座上的许光摔到前挡风玻璃上,昏迷了三天三夜,头部缝了近20针。经过10多天的全力救治,他才脱离生命危险。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写给父亲许世友信中的话。父子俩家书不断,说得最多的不是家事,而是新县的建设、乡亲们的生活。

  别人搬家是越搬越大,越搬越好,许光搬家却不是这样。在新县人武部时,按级别他可以分到一处团职房,但他却主动让给了一位外地调入的普通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县人大机关盖家属楼征地,许光二话不说,将自己带院子的平房无偿让出。家属楼建好后,许光只要了一套最小的两居室。尝遍了人生苦辣酸甜的老人,最后栖身在小潢河边简朴至极的单元房里。

  许光生活节俭、清廉,一直恪守共产党人的宗旨。当年孩子接二连三生病时,许光忍痛割爱,用80元卖掉了陪伴自己的自行车。1974年,有恩于许光的王树声大将在北京逝世,许光很想去北京送王树声最后一程,但受困于路费,未能实现这一心愿。然而,许光生前累计资助老红军10多万元。弥留之际,又将自己毕生积蓄的20万元存款,全部捐赠给了家乡的慈善事业。许光用一生的付出和无私诠释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采访手记:

  进入许光生前的居所,看到那些朴素的用品,我仿佛看见一个静默的老人在下午的阳光里看报纸,他沉静不语,他目光坚定,没人读懂他的沉默和无怨无悔的付出,只有从大忠大孝、大仁大义这样的视角去看待他的信仰。

  这是一次震颤心灵的采访,我们不禁想问,一个人的内心怎么能够如此纯粹,如此朴素?一个人的爱怎么能够如此无私,如此伟大?他的信仰坚如磐石,他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高度常人难以企及。

  当年“替父行孝”回到家乡的英俊青年,他目光清澈,一身抱负,这身抱负化在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上,许光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县城兢兢业业地工作生活了一辈子。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对党忠贞不渝,对人民全心全意,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无论环境怎样复杂,许光始终如一,坚守如初。

  直到最后,他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责编:张亚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