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正文

卢旺达大屠杀1名元凶落网 通缉名单仍有8人在逃

2015-12-18 11:56 来源:澎湃新闻网

拉迪斯拉斯 恩塔甘兹瓦(Ladislas Ntaganzwa)

拉迪斯拉斯 恩塔甘兹瓦(Ladislas Ntaganzwa)

  12月7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军方发言人卡松加将军(Leon-Richard Kasonga)宣布,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TPIR)所通缉且一直在逃的9名卢旺达大屠杀元凶之一拉迪斯拉斯 恩塔甘兹瓦(Ladislas Ntaganzwa)当天在北基伍省鲁丘鲁地区(Rutshuru)的基耶耶(Kiyeye)村被抓获,联合国驻刚果(金)人权联合办事处随即证实这一消息,并要求将恩塔甘兹瓦引渡给TPIR。

  卢旺达大屠杀的来龙去脉

  因为一部《卢旺达饭店》,已过去25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在国际间留下普遍而强烈的震撼印象。

  卢旺达是中部非洲大湖区一个幅员狭小但人口稠密众多的内陆国,国内胡图族人口占八成以上,图西族则占约15%,他们都是古代从东非迁居大湖区的移民,在卢旺达定居时间相仿,彼此间也有很多血缘关系,历史上“胡图”、“图西”更多是一种职业阶层的划分,前者以农耕为主,后者以养牛为业,而民族划分的概念很淡。

  19世纪末卢旺达沦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失败后又成为比利时王国领地,比利时人为便于统治,决定扶植在他们看来皮肤稍白、较为“合作”和“有教养”的图西族作为代理人,并赋予许多特权,如此一来非但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族裔隔阂被固化,且后者成为卢旺达的“上等人”,留下许多隐患。

  1962年卢旺达独立,胡图族因人口远较图西族为多,成为新国家的统治民族,反过来残酷打压图西族人,1973年哈比亚利马纳(Juvénal Habyarimana)政变上台后成立了胡图人专政的“争取发展全国革命运动(MRND)”政府,对图西人的压迫变本加厉,导致后者纷纷流亡邻国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布隆迪等。

  上世纪80年代,流亡乌干达的卢旺达图西族人在卡加梅(Paul Kagame)等领导下帮助穆塞维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在乌干达成功夺权,随即获得乌干达政府默认、赞助,成立图西人为主的卢旺达爱国阵线(FPR),并于1990年开始越境进入卢旺达开展游击战。

  在这种情况下,哈比亚利马纳试图通过妥协息事宁人,1992年在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Cyprien Ntaryamira)调解下两派签署阿鲁沙停火协议(accords d'Arusha),协议不仅规定停火,还就民族和解、卢旺达爱国军重返卢旺达并对图西族聚居区实行保护,达成了初步共识。

  但胡图族激进分子对此极为不满,他们通过地下电台和民兵组织煽动针对图西人的报复情绪,并力图通过制造事端激发事变,达到“武力解决”的目的。而联合国和卢旺达“保护者”法国虽派出维和部队,但前者犹豫颟顸,后者则包庇一向亲法的胡图族人,原本根据阿鲁沙协议,FPR2000人部队可进入基加利和其他地区的若干图西人聚居区,对图西人实施保护,但担负“维和”任务的法、比军队故意设置了许多障碍,使得这些军队直到大屠杀爆发也未能抵达驻地。

  1994年4月,哈比亚利马纳总统赶赴坦桑尼亚出席解决地区性冲突的会议,6日,他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Cyprien Ntaryamira)同机返回,当地时间21点左右,飞机在基加利附近坠毁,两位总统双双遇难。这一事件旋即被胡图、图西两族激进分子利用,煽动各自支持者发动针对对方的种族清洗,先是胡图族政府军和民兵对图西族人大开杀戒,7月19日,FPR占领基加利,随即夺取政权,图西族针对胡图族的报复随即大规模展开,导致大量胡图族人和前政府军逃入邻国刚果(金),直到10月,事态才逐渐平息。

  在屠杀期间美国、比利时维和部队和法国驻军对当地人遭屠杀视若无睹,甚至在屠杀高峰期带着本国侨民撤离,而法军虽然直到8月6日才撤退,却在胡图族屠杀期间坐视胡图民兵在他们面前杀死图西族女总理阿加特夫人(Agathe Uwilingiyimana)和三名图西族内阁成员,又在图西族武装夺取政权后掩护前胡图族军政要员逃脱,因此受到广泛指责。

  自1994年自4月至7月,短短100天内有多达91万人死亡,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9,其中91%为图西族人。逃到刚果(金)境内的胡图族前政府军和民兵组成“解放卢旺达民主力量”(FDLR),并介入刚果(金)内战,成为刚果(金)东部乃至整个大湖区动荡和战争、反人类罪行的罪魁祸首之一,迫使联合国不得不长期派遣蓝盔兵入驻,维护当地秩序。

责编:王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