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应该向微博“大V”学习

2014-11-14 16:07 来源:映象网

  近日,在河南省召开的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提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导向,切实解决好写什么、唱什么、演什么的问题,解决好给谁看、给谁读、给谁演的问题,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这是一个看似很简单,也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常常忽视这个问题。有些作品是写给出版商看的,有些是写给评委看的,有些甚至是写给领导看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就算你吹得天花乱坠,骗的了一时,也骗不了一世。正所谓,你若端着,我便无感。不接地气的作品,自然不会有什么人气,恐怕连成为厕所纸的资格都没有。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基础,河南也是韩愈、杜甫、白居易等文学大豪的故乡。而这些人之所以成为大家,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人文主义关怀,他们更深刻的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民众的喜怒哀乐,知道为谁而写,为谁而作,才能写下流传千古的作品。而前一段,河南地区流传的几个神曲,比如《我是不是恁哥?》《白搁这儿乱了》,在网上受到热捧。这样的东西,看似粗俗,但却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象,就象是说的身边事,身边人,你会觉得很亲切,很写实。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自然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的很多文艺工作者可以向微博大“V”学习。大家知道在微博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吗?形式吗?不,都不是,而是粉丝最重要。没有粉丝,你再好的内容和再好的形式都不会得到扩散。因此,很多微博“大V”,都很关注粉丝的感受,想着怎么去制作更好的内容获得粉丝点赞。而想获得粉丝的支持,自然要创作出更接地气,更现实的东西,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同。所以能够成为微博“大V”的人,大都是在自己的领域创作出了更多接地气的作品,或者他们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才能赢得粉丝的点赞。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如果想获得点赞,就应该放下身段,走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去感受大众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悲欢离合,才能写出来脍炙人口的精品来。(寒江雪)

责编:王嘉懿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