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 高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河南省“四好农村路”发展纪实
河南,“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交通大省。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等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济源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1791个乡镇,662个街道办事处。全省共有46098个建制村,约19.9万个自然村,其中20户以上自然村约18.9万个。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936.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04%,位居全国第三。
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7万公里,居全国第5位。其中高速公路7100公里,居全国第8位;普通干线公路3.1万公里,居全国第4位;农村公路23.2万公里,居全国第5位。
“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充分彰显了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和情怀。近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交通工作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以加快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建好”为基础,以“护好”为支撑,全力推动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农村路网建设持续优化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232299公里、居全国第4位,其中,县道27480公里、乡道59249公里、村道145570公里;一级公路4公里、二级公路11572公里、三级公路16431公里、四级公路188216公里、等外公路16076公里;桥梁31079座961481延米;隧道97道28825延米。
全省已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有干线、村村通公路”,所有县城20分钟上下高速公路、与所属市中心城区由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88%的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98%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89%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的指示精神,在2018年底完成全省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开展精准核查,利用高精度高分遥感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全面摸清自然村底数,于2019年印发《河南省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全省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实施“百县通村入组”工程纳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在一般债资金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安排省级一般债资金25亿元用于支持“百县通村入组”工程等农村公路建设。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约3.34万个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全省19.9万个自然村通硬化路率已由2015年底的55%提升至91%。
交通运输,是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和先导条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在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多年来,本着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河南交通人牢牢把握农村公路在脱贫攻坚中的先导作用,为全省精准扶贫工程书写了一幕幕生动的河南故事。
“十三五”期间,河南累计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约390.9亿元、新改建里程4.07万公里,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2.9%和66%;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1万公里、改造危桥13.26万延米,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9.9%和69.2%;新建农村客运站亭站牌17000余个,实现了建制村2公里范围内候车设施全覆盖。全省交通运输脱贫攻坚“两通”兜底性任务提前一年半完成,为所有贫困县和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强助力。
李小鹏部长2019年3月调研河南时指出,“河南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很有成效,群众满意”。
“十三五”期间,河南累计打造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等“特色致富路”3000公里,建设了以新县环香山湖等为代表的具有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等复合功能旅游路, “交通+扶贫”、“交通+旅游”、“交通+产业”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带动了贫困地区各类矿产、能源、农产品和生态、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助力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养护是支撑。农村公路需要持续发挥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养护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而资金问题是乡村公路养护工作的主要瓶颈。2010年颁布实施的《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规定“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的比例、省辖市不低于1.5%的比例,足额列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各级财政列支养护资金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而且基本形成了财政列支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制度化,有效的保障了农村公路各项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农村公路标准化中心养护站96个,乡(镇)管养站2068个,普遍建立村级养护室,形成了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理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全面提高了农村公路管养质量和服务水平。共创建省级“文明示范路”7200公里、“美丽农村路”214.6公里,其中林州市“林石公路”荣获2019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来,河南先后成功创建新安、宛城、宁陵、兰考、内乡、范县、孟州、孟津、鄢陵、桐柏10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与四川、山东并列第一;6次全国现场会5次作经验交流发言;以“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题,成功入选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农村公路与普通国省道、高速公路及其他交通方式互联互通、高效衔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张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养护、高效能发挥作用的四好农村公路网,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管好”为保障,全力推动城乡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一体化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根本宗旨、战略定位、努力方向和策略方法,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对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河南在“管好”方面,坚持高位推动,做好顶层设计,出台了《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交通强国试点实施方案》《河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指导意见》《河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条例文件,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完善的方向遵循。其中,《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在全国开创了以法律形式明确省市两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比例的先河;《关于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立足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推动“三个转变”、健全“四项机制”,从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资金保障5个方面明确了全省农村公路的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和发展重点,提出了2025年、2035年、21世纪中叶三个阶段性目标,成为河南“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新的纲领性文件。
管是手段,不是目的。河南在管好农村公路的工作过程中,积极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级足额列支国家级示范县1000万元的配套奖励资金和省级示范县300万元的奖补资金,强化督导考评,行业内逐级传导压力,有力带动了市县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和创建热情。焦作市形成了“四级书记齐上阵”的“四好农村路”建设良好格局,南阳、濮阳、兰考等市县也纷纷成立高规格领导机构,为“四好农村路”建设强化了组织保障、凝聚了推进合力。
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的路长制,为农村公路的多部门联合执法、超载超限治理以及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明确了责任主体,为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针对农村公路上存在的道路运输相关违法违规问题,河南交通系统立足新常态发展形势,着力在路域环境治理方面出实招、创举措。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整路政执法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公路路域环境专项整治,严格公路沿线及建筑控制区管理,实现公路路域环境“六无六及时”,多部门联动整治农村公路上打场晒粮、非法营运、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在农村公路管理上,河南坚持科技引领,致力于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建成了河南省普通公路综合管理平台,横向实现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协同管理,纵向实现省、地市、县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线上联动作业,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普通公路管理流程变革和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普通公路智能化管理和品质化服务水平,实现了行业治理“综合调度一张图、行业监管一体化、运行监测一张网、数据应用一核心、动态管理一终端、数据共享一接口”。
综合调度一张图。深度应用GIS地图和公路资产数字化技术,利用三维激光移动测量系统,对路网进行实景影像采集,以“点、线、面、体”多维度展示路网结构、路线走向、道路资产等基础信息,在GIS地图上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调度。
行业监管一体化。从计划入库到工程建设再到养护管理,将规划项目库、计划编制、招投标及合同、工程进度、计量支付、质量及验收、信用评价和督查管理等要素全部纳入平台,使整个农村公路项目业务链条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
运行监测一张网。综合利用路面技术状况快速评定、桥梁健康监测、边坡位移监测、智能监控、雨雾行车诱导、弯道会车预警等设施设备,强化路况预测研判,实现路网运行状态感知分析以及主动式安全服务。
数据应用一中心。将全行业各级部门采集、接入、产生的所有数据汇聚进入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终端”,综合开展进行大数据整合、管理、分析与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动态管理一终端。基层养护人员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实现对辖域内农村公路现场化管理、日常性巡查、及时性养护和有效性上报,全面提升路网管理智能化管养水平。
数据共享一接口。通过积极对接公安、气象、邮政等行业部门,实现将公安视频监控、沿路气象、高德的特色小店、邮政的物流网点等跨行业数据接入平台,不断拓展数据共享的范围,增强平台的应用和服务能力。
以“运营好”为目标,全力推动城乡客运物流服务一体化
2019年以来,为破解乡-村客运线路开通难、运营难等长久存在的问题,满足农民群众出行需求,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在全省启动了“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 省、市、县三级联动,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共同参与,全省农村客运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
截止目前,全省参与建制村运营的运输企业达到564家,投入客运车辆3.13万辆,农村客运运营总里程29.4万公里,省级投入“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补助资金3.75亿元,拉动市县在车辆购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投资23.9亿元。全省1804个乡镇、46098个建制村全部通上客车,提前完成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任务目标,如期完成省政府2019年确定的民生实事。我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得到交通运输部高度认可,“潢川1元公交”等一批河南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被推广学习。
按照“外联内通、通村畅镇、安全便捷”的要求,河南各地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农村客运网络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全省途经建制村的客运线路条数达到7352条,日发班次达到3.4万班次,新增线路1500余条、新增农村客运车辆5400余辆,全省建制村2公里范围内全部设置了停靠站牌。各地结合乘车需求、人文景观、特色文化新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客运站亭、站牌。一张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支撑、行政村为节点、辐射周边和循环互补的城乡客运网络逐步形成,切实提高了农村客运服务水平。
2020年,在交通运输部开展的全国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第三方评估工作中,对河南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给出了“高”的评价,农村客运可持续稳定发展机制完善,评估成绩为“好”。
农村公路是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更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河南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促进农村物流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加快建设集交通、供销、商贸、邮政(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全面提升了乡村物流配送水平。“十三五”期间我省建成支持集客货邮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服务平台189个,下达国、省补助资金1.67亿元,兰考、鲁山等7个县已建成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与此同时,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支持力度,罗山、兰考、西华等20多个县(市)依托乡镇农村客运站、电商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整合,实现物理资源整合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创建以栾川县、卫辉市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形成了以点带面的集群效应。
随着以“城乡客运+邮政快递”的客货邮深度融合模式正在我省等地探索推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县级邮件处理中心106个,乡镇投递支局1766个,村级邮政网点41806个,县乡邮路677条,农村地区配送时效基本实现当天达。真正实现了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格局。
“十四五”期间,河南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投资500亿元,改造农村公路里程约5万公里。加快完成“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建设任务,重点实施农村骨干路网改造和超期服役、窄路面加宽改造,分批推进拟升级省道改造。结合各地实际,统筹推进20户以下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村内主干道建设,推动全省农村公路由“通达”向“贯通”再向“结网”发展,实现覆盖更广、通达更深、网络化水平更高,切实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也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交通发展红利普惠基层群众的重大举措,河南将立足前期工作成效,以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示范创建由“县域”向“市域”提质扩面,努力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上创造出“河南模板”“河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