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女性 婚嫁 旅游 美食 汽车 房产 家居 教育 健康 中医 科技 法制 城建 体育 公益 视频 商城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百优人才 > 正文

陈东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5-03-10 09:51 来源:映象网

[摘要]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赖以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性问题。谁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谁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最终归于消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全社会铸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价值问题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是指占统治地位的“抽象的思想”或“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所以他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称为“精神的太阳”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建设,必须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任务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赖以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性问题。谁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谁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最终归于消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全社会铸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1.在国家层面上努力坚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

  当前,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马克思主义在价值上的本质规定和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同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主流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因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优越的政治条件、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富强的价值追求。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各种深层次矛盾凸显,“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荒谬观点也呈现抬头之势。事实上,贫穷就意味着弱小,就会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要使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民主的价值追求。民主的核心要义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民主的土壤不够肥沃,官本位的幽灵依然在不少人的内心深处游荡,民主精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既要倡导民主意识,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也要擦亮眼睛,认清西方“民主输出”的实质,防止误入歧途。三是文明的价值追求。文明是由文化价值、生产方式、礼法制度和生活理想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发酵孕育而形成的。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文明风尚。要培育仁爱淳厚、谦和大度、务实担当、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四是和谐的价值追求。和谐涵盖“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家与国家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四个层面的内容,和谐国家是指安定有序的政治状态。坚定和谐的价值追求,就是要形成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开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未来。

  2.在社会层面上努力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理念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体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依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要素还没有得到普遍尊重和真正认同,构建社会共同理想还面临着尖锐复杂的思想问题和利益纠葛。尽管困难巨大,我们还是必须将这项工作做实做好。唯有如此,才能释放社会活力、激发内生动力。一是自由的精神理念。自由是一种美好的权利,但又容易遭受侵犯。人们在实现自身自由的同时,往往倾向于忽略别人的自由。这也是许多人感受到不自由的原因所在。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 因此,自由的本质在于对他人的尊重。二是平等的精神理念。平等是基于人的自然平等和尊严平等基础上的,具有相等地位、享有相等待遇的权利。“在一个现代国家里,如果要让人爱平等的话,就应把其订入法律。这条准则,是很真实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的平等状态。三是公正的精神理念。公正是一种善,是人关于幸福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欲求。在普遍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人们的社会不公正感也在增强。这也可以用以诠释“你幸福吗”的提问为什么会有千奇百怪的答案。要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使人们感受到实现公正的快感。四是法治的精神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育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法律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当人们认为法律是在为他们说话时,才会从心底对法律产生这种认可的情感,法治精神才能得到确立。

  3.在个人层面上努力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基本要求。人的外在状态源于内在精神。然而,物质领域的极大丰富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相应提升。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上那些焦虑、颓废、异化的情绪正在提醒我们,相对于快速推进的物质生产,我们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大大落后了,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迫切需要构建灵魂安住的精神家园。一是爱国的道德风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精神感悟、情感记忆和观念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存在空间和活动规制,还给予了他们精神上的归属感。因此,爱国家就是爱自己。二是敬业的道德风尚。对待职业的态度,既是个人的事情,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敬业是一种高层次的发自内心的职业认同,是对职业进行的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唯有敬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社会尊重。三是诚信的道德风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不讲信用就无立足之地。由于转型期信用制度不够完善,再加上利益的冲击,诚信问题已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必须重塑诚信价值观,使其成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四是友善的道德风尚。友善是一种处世态度。快节奏的生活使人际关系相对冷漠,猜忌和警惕逐渐取代了友爱和互助,以致于许多地方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扶”的案例。这也反证了建立友善道德风尚的必要性。必须努力培育社会友善氛围,使人际关系如春风一般带着清新愉悦的气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有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提供丰富素材,又要有科学的理论进行引领和指导。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母体,也是其灵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且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长蔓延,信教群众增多,封建迷信盛行。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着消极作用。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正确的理论占据人们的思维空间。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有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特点,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这些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管用。要立足中国、研究中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和回答中国的实践问题。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变动不居,实践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回答时代课题,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要积极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以人为圭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是在解放思想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观念是总开关。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社会主义建设每一个重大成绩的取得都同思想上的大解放密切相关。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创新与改革具有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离的联系。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举措,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素材。三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立足这一基本国情制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政治基石,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了活水之源。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丰腴的思想土壤。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各种新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加紧思想文化入侵,兜售所谓的普世价值。国内也出现了多种干扰了人们思想认识的思潮。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来强化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一是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中心任务。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发干劲、促进发展;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党的崇高理想和优良作风成为社会普遍共识;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人民群众焕发出乐观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二是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提供种类繁多、质量上乘,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用先进文化开启智慧、温润心灵、涵养人生,夯实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三是加强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网络舆论宜疏不宜堵。要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把意识形态建设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强化舆论引导,精心设计议题,回应网民关切,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所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思想领域的问题,还是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抓住关键所在。既要通过创新载体平台来做好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也要从深层次着眼,努力夯实经济基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济基础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思想。包括价值观在内的任何思想建设,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可能脱离现有的物质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同样的道理,作为思想建设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离开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旦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实践,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毫无说服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俗话说:“手里没有米,叫鸡也不理”。发展经济解决的是“做大蛋糕”问题,这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不起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扎根人们心田。二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集约节约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保护和涵养生态,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地绿、水净、景美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理论深信不疑。三是推动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将思想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经济行为与价值导向、经济发展与道德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个有机统一。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辛勤劳动发家致富,反对坑蒙拐骗、惟利是图,抵制腐朽思想,弘扬主流价值,努力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

  2.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离不开火热的社会生活。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这就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收入分配格局不够合理,贫富差距持续拉大;高房价、高物价、上学贵、看病贵、就业难等。近年来激增的非直接利益矛盾冲突事件都同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有关。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入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健康、教育、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的民生权利,感受到免于饥饿和恐惧的自由。要把思想宣传工作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中,使之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推进社会平等、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工程。要不断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以减少城乡差别、消除身份歧视,保证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医疗保障、教育就业、公平竞争、全面发展的机会。三是推动社会治理与价值教育良性互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把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工作中,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思想境界,规约社会行为。建立健全鼓励善行义举的激励机制,培育做好事、比奉献的社会风尚,形成好人得好报的正效应,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为价值观教育提供好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3.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载体平台

  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创新载体平台,才更易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一是创新教育载体平台。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注重价值观念的实践养成和日常生活教育,通过强化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发挥学生守则、乡规民约、市民行为规范等准则的约束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遵循。二是创新宣传载体平台。继续通过在党报党刊开辟专栏、在电视和广播电台开设评论、访谈等专题节目的形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充分发挥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论坛等富有人气的新媒介的价值传播作用。根据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方式变化,将价值宣传“融入”和“渗透”到娱乐文化、通俗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中去。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平台。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城市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大家争当文明人、争做文明事。开展义务家教、关爱老人、保护环境等各种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众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道德风尚的倡导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在传统节假日和重要节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节庆活动,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文明气息。(陈东辉:作者系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大彬)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