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财经 娱乐 女性 婚嫁 旅游 美食 汽车 房产 家居 教育 健康 中医 科技 法制 城建 体育 公益 视频 商城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重点推介 > 正文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16-12-20 10:12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农村是民俗文化最浓郁的地方,许多习俗、礼仪、节庆活动源于农村。那些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和民间手工艺,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农民进城务工逐渐开始并形成“民工潮”,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村乡风悄然变化的划时代背景,农民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精神面貌在这个变迁中都发生了诸多深刻的变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变化还在持续。只有深入了解农村的乡风文明,才能更深刻体会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乡风文明,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出现,在这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中,乡风文明承接上下,既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要求和结果,又是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前提和条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

  首先,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其次,乡风文明规范社会群体的行为和习惯,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根据人民银行2016年3月28日发布的《2015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有关对于农村地区基本情况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截至2015年末,农村地区人口数量为9.3亿人。农村地区人口众多,这个群体能否安居乐业,优秀乡风文明的浸润和影响至关重要,因为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同城市文化建设同等重要。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

  再次,乡风文明能够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一方面,乡风文明能够提高农民对新知识、对科技、新事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工作生活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乡风文明所倡导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从各个细节影响农民的言行和举止,从而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文化素养。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1、现阶段乡风文明的主流

  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不少农民开始追求由吃饱吃好到营养好,由穿暖穿好到式样好,再也不是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养牛为种田的情况。这为农民从内心认同党的农村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切实利益,为农村树立良好文明的乡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都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首先,从封闭的小农经济思想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思想转变。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村落生活的经济模式,也是中国农民思想保守的根源。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不断接受文化教育,逐渐改变生活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业劳作模式,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进城务工或经商,形成了一支中国特有的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他们努力融入市场、融入城市,对市场的接受度和适应性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乡村不断城市化,农民不断市民化。

  其次,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加强。传统中国的农村宗法观念较强,是礼治秩序,乡村治理也主要体现为熟人社会的治理方式。随着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在农村普遍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制度安排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意识、公正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礼治秩序淡化,法治秩序不断突显,过去那种盲目顺从的思想日益弱化,宗法等级观念也随之逐渐淡化。

  再次,重视科学文化教育。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民经过长期的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再加上科技致富典型的示范作用,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业的种养方式,并能够自觉地接受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种养的科技含量,他们相信科学、运用科学,而科技致富的结果也在不断强化这种崇尚科学知识的思想观念,农民思想观念的这些变化,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乡风文明建设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农村家庭伦理问题凸显,邻里关系变淡。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婚变频发、家庭暴力、老无所养、幼无所教等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有了更大的独立性,需要邻里帮忙的事情越来越少,农村高平房、高门楼、高院墙的居住模式也阻碍着邻里间的交往,再加之外出务工等因素,邻里间的关系远不如以前亲密。

  二是基层文化生活匮乏,赌博弈彩盛行。在大部分农村,文化设施还相对落后,农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这些文化建设硬件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文化生活普遍单调贫乏,小赌怡情成为部分人茶余饭后的主要消遣。有的农村赌博成风,尤其是春节期间,打麻将、斗地主、炸金花猖獗,一些农民不事稼穑,以赌为生;一些得到征地补偿的农民因赌博输光补偿款;还有一些农民输掉一年的打工积蓄,有的甚至输掉房屋财产。还有农村博彩盛行,农民迷信所谓的“彩票”,把发家致富的寄托在一夜暴富上,为买彩票而债台高筑、越陷越深。

  三是封建陋习抬头,非法集资和非法传销渗入。封建陋习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根基,算命、问仙等活动在农村还有市场,在丧葬活动中大操大办的现象依然存在,加之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天价彩礼”、“因婚致贫”等现象开始出现。此外,在一些城乡结合部或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非法集资和非法传销渗入,他们往往打着“国家项目”、“军工品质”、“养生保健”等旗号在农村发展下线,进行非法活动。

  四是青年农民信仰迷失,道德滑坡严重。在农村传统和现代文明的交错中,“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青年农民出现信仰危机。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农村青年身上多有表现。农民群众价值取向过度趋利化,在城镇建设、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中,没有拆迁( 或征用) 的农民盼拆迁( 或征用),列入拆迁的闹拆迁,即使政府的补偿已超过其心理预期,还要寻隙滋事、漫天要价。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途径

  1、加快农村经济的现实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乡风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从调研中发现,越是经济发展良好的乡村,文明程度就很高,社会相对安定和谐;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就较弱,老百姓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也不高。

  因此,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是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只有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得到满足后,文明乡风才会蔚然成风。否则,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在具体实践中,政府要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尽可能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解读和科学技术支持。

  2、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都已全面展开,但这些项目提供的文化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文化惠农要结合农民的文化需求进行文化服务,比如文化室和书屋的建设要真正使广大农民能娱乐、能阅读,而不是成为建而建的摆设。

  另外,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农民主体,可以组织调动当地的农民艺术家,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和演出,组建优秀的农民演出队伍,促进农村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3、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农村是民俗文化最浓郁的地方,许多习俗、礼仪、节庆活动源于农村。那些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表演和民间手工艺,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成果。一方面,可以在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突出勤劳节俭、敬老孝亲等主题,使质朴本真的民俗文化得以弘扬;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加强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培育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加强“两委”班子的引导作用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引导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长效机制。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不力,是农村“乡风文明”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首先,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两委”班子建设,提高“两委”对乡风文明的认知,加强对农村民风的管理、积极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其次,“两委”班子的工作措施要扎实有效,即重视村容村貌等硬件环境的治理改善,又要重视对农民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正面引导。再次,基层工作同样需要创新思维,善用新媒体进行乡风文明的组织宣传工作,宣传中要深入群众,突出来自群众的典型事迹,树立群众身边的文明模范,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没有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幸福快乐、安居乐业、和谐稳定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和谐的决定因素,培育农村文明乡风尤为重要,更应持之以恒。(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河南农村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16CZX017)阶段性成果。执笔: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周远方)

(责任编辑:王庆河)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