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新闻 原创 视频 评论 财经 房产 汽车 家居 教育 健康 科技 旅游 体彩 消费 娱乐 公益 河南爆款 数读有道 郑在读书
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 智库河南 > 要闻要论 > 正文

基于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探析

2018-08-10 15:11 来源:映象网

[摘要] 我们选取河南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新型现代化的着力点,从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主要动因、基本路径出发,以动态创新为动力,以静态图表、试点函数为载体,初步回答了“什么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怎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并以卢氏县为载体,为推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个具体实施路径。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描绘的“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变发展方式是新时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作主线,所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将成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被誉为“全国粮仓”、“全国厨房”的河南无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们选取河南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新型现代化的着力点,从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主要动因、基本路径出发,以动态创新为动力,以静态图表、试点函数为载体,初步回答了“什么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怎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并以卢氏县为载体,为推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个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动因;路径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农业的基本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才能增强其抵御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风险影响的能力。由于农业发展长期囿于传统思维,所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是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观要求,也是推进我国农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加强发展规划引导,又要突出战略实施重点,还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全面调动农业生产各方面积极性,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为了使本文的逻辑理路更为清爽,我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进行阐释。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

  所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转变农业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在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要素投入、增长方式、发展方向的划时代转变(见图1),即由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投人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资本投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由单纯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向注重产品质量、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集约型发展转变,由仅考虑农业生产者和当代人利益向兼顾生产者与消费者、当代人与后代人利益方向转变。

  实现第一个转变,需要在资本驱动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在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用现代物质技术充分装备农业,用管理创新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实现农业由单一初级食品保障供给功能向多元中高级产品供给功能转变,有效演进出集原料供给、休闲观光、生态环保、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业,终极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实现第二个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和创新,不断衍生农业开发功能,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零散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由无科技、低科技含量向有科技且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没名牌向有品牌、多品牌、有名牌农业转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生态得到保护、社会效益得到彰显的目的;实现第三个转变,需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需要克服小生产、小市场、小流通与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需要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可持续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要,又能为后代人生产生活打下良好生产基础,还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总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生产上拓宽农业发展的长度,在市场上延展农业发展的宽度,在消费上发掘农业发展的深度,不断以创新延伸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向度”(图2)。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仅仅知道大麦植株和微积分属于否定的否定,既不能把大麦种好,也不能进行微分和积分,正如仅仅知道靠弦的长短粗细来定音的规律还不能演奏小提琴一样。”仅知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是如此。所以,我国农业只有在生产、消费、市场方面持续创新,才能真正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三个向度”转化为现实,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直接要求。创新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理念的第一要求,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直接要求。从图3可以看出,创新和协调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石,绿色和开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两翼,共享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没有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就没有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实现;没有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共进,就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精神实质;没有农业发展过程的开放特征,就没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加快;没有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呈现,就没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意义;没有农业发展共享的终极目标,就没有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基于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创新、开放的手段提高土地生产率,以绿色、协调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共享、多赢的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演进,从而驱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整体嬗变。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情状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取得了连续多年增长的佳绩,但是农业基础依然相当脆弱,仍然是整体经济发展的软肋、现代化的短板,特别是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大,重大自然灾害随时都可能发生,直接威胁着粮食生产和其他农产品生产,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从全局视野出发,从战略上充分考虑,从战术上精准实施,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还很低,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装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农业部分实现了农机化收割,但是从农民整体素质到农机装备水平,从农田水利设施到农业科技使用,从“互联网+”运用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农业仍与发达地区、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我国农业人口多,可耕地资源紧张,虽然农业稳产田基本保持稳定,但是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重,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依旧较弱,粮食增产的一个相当重要因素是靠大量施用化肥、定期喷洒农药,致使农耕地土质板结、土壤污染,有机成分降低,地下水位下降,特别是一些地方出现土地沙化、荒漠化现象,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递增。

  从目前我国整体发展的静态情状审视,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多种因素与多种矛盾并存,即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欠发达现象与发达现象同在、贫困人口与富裕人口相融、文盲半文盲人口与较高知识人口共生、农业薄弱区与聚集发达区同存,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代际差距;从我国目前整体发展的动态角度观察,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转型,即传统因素、欠发达现象、贫困人口、文盲半文盲人口不断减少,现代因素、发达现象、富裕人口、较高知识人口不断增多。这说明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既有发达现象也有不发达现象。然而,随着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将会使得劣势越来越小、优势越来越大,不利条件越来越少、有利条件越来越多,不发达现象不断缩小、发达现象持续扩大,从而在我国农业发展实践中有效实现诸多要素的此消彼长,这些复杂现状的演化,无疑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

  (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中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城乡地区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全球一体化的快速演进,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农业作为资源性产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显得相当迫切。这就需要把全国农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整体走势联系起来,统筹考虑,综合研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这是因为我国小麦、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价格高,一直存在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农业尖端科技研发的投入应用,跨国公司也正在全球加快资本渗透和产业布局,尤其是在种业等关键领域抢占农业发展制高点,给中国农业发展与产业安全带来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在这种发展情境下,我国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结构,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持续增强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观要求。“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全国各省都能如期实现目标,而各省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保证全省各地都能如期实现既定目标。然而,由于我国东、西、南、北、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发展不均衡,所以农业实现现代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区域发展态势审视,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大有希望、大有作为、大有贡献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能够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国必将能够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观要求,而且也是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构建农业发展格局、同频共振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应然要求,更是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愿望、符合世情国情省情市情的实然要求。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不但没有放松农业,反而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作为应对危机的一个重要战略,这对未来全球农业发展格局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运用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从而推动当代农业发展的高歌猛进。

  (五)我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虽然农业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描绘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技)蓝图之一,但是解放后我国农业经历了多年资源利用率不高、土地利用率不足、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粗放经营,突出表现在这一较长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较高,土地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也不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步,部分地区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四年增”,这一阶段性的巨大变化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大好形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特别是粮食连年增产,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科技取得实质性进步,则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支撑;农业组织化程度稳步提升,更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基于“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思想,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常态下,可以从多条路径出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转变农业发展的思维方式,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足见农业发展方式思维转变之重要。柏拉图认为,“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而对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来说,则是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的对话。只有实现了由传统思维到现代思维的巨变,才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要用产品思维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现代化,用消费思维推进农业发展的市场化、现代化,用创新思维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市场化(见图4)。通过规模化演进农业发展的内容,通过市场化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通过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从而达到用“三重思维”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

  其实,农业发展无论是规模化,还是市场化,抑或是现代化,都能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后体现出诸多好处:一是规模化方面,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可以带来农产品的规模化量产效应;通过农业的规模化排灌,可以将分散的排灌系统整合起来,减少排灌费用的整体投入;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可以消除零散生产的田界,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市场化方面,通过产销衔接,可以使农产品迎合市场需求,不会出现过度滞销;农超对接可以使市场供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不会出现市场过度紧缺;特色产销可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新颖化的需求,使市场供给更为多元。三是现代化方面,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使现有限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更多。为了达到规模化种植目的,需要持续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有序建立农地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对于地域发展不均衡的当代中国来说,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地市选择一个地广人稀的县试点。只有在实践中敢于尝试,才可能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省内各级政府都要全力支持,确保农民在这场变革中利益不受损,而且还能得到更多实惠,“得百姓之力者富”,在试点成功后,要积极总结经验,然后再在相似区域推广,点式落地,线式延展,面式推广。只有先打开一扇窗,才能叩开一扇未知的门。

  (二)以创新为动力助推农业发展,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也是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并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只有创新才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以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以创新推进“两化三区”建设(见图5)。所谓“两化三区”就是指农业优质高效生产规模化、区域粮食高产科技普及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专业市场交易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有效实现农产品从园区生产到市场交换、从加工分配到餐桌消费的持续增殖转变,全面实现农业由销售初级原料产品向销售高端精加工产品、再向销售精致农产品和品牌转变,真正实现“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实现农业由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本优势的“几何效应”、“倍增效应”甚至“幂方效应”,终极实现我国农业由量变到质变、由发展到跨越、由升级到转型的目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这就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管理要达到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精益目标,农产品专业市场交易区的管理要凸显服务意识、民本意识、创新意识的运营思路,农产品精深加工区要体现区域融合、企业耦合、地方配合的综观视域,始终坚持走“一切为了市场,一切依靠市场;从市场从来、到市场中去”的市场路线,切实保证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这就要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专业市场交易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的“三区”发展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提高“三区”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三区”建设的协调性,努力在“三区”创新实践中闯开新路,达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支撑,所以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切实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而要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就需要从主要依靠物质投人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搭建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团队+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应用、转化机制。同时,加大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有效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终极达到依靠新型农民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三)以“物联网+”为抓手加快农业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理路。在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农业高效物联网+过程中,要切实坚持“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路线,以金融为纽带,发展农业金融;以数据为支撑, 建立农业大数据;以信息为手段,建立农业“物联网+”,旨在实现信息闭循环,终极达到再造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利用“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民之间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在农用土地和产业经营主体之间推进农业精准规模生产,在资本与技术耦合中推动农业产业再造,在管理与效率之间保证科学规范高效,在农业生产供给和市场消费需求之间确保特色个性便捷, 这样就把农民与农业、土地与产业、资本与技术、管理与效率、供给与需求统合起来(见图6),在互联信息支撑下,借助“物联网+”可以演绎多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一是农民继续耕种土地、推演农业,在外来资本注入情况下,采用先进农业高科技,在有限土地上生产更多产品,在高效运营管理下,增加更多市场供给,满足消费者特色化、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二是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由农业零散生产衍生为产业规模生产,新的经营主体借助资本推动,在农业科学技术支持下,在先进运营管理辅助下,增加更多更为优质的农产品供给,并以极高的效率及时满足市场差异化特色需求;三是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姻嫁接,在充足资本保障、先进农业科技、科学高效管理助推下,生产更多更为迥异的农产品,满足更为多样的市场需求。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物联网+”还可以继续演绎其它种形式,不管形式如何,内容怎样变化,都有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终极达到用互联网+推动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目的。

  (四)选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试点县域,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被誉为“全国粮仓”、“全国厨房”的河南无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纵向外部来看,河南区位特殊,它的整体发展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横向内部来看,它的十八个地市及其县域发展相当不平衡不充分。基于此,河南农业实现现代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能够为其他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发展思路,而且也能够为其他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这也是本文建议选择河南进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试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麦格雷格观点,“在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与人性行为的假设。”所以本文试点要求有效建立与地域经济发展实力相称、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的支持保护制度。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试点思想,凸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农业现代化带来的

  益处,以365天/年计算,我们导入函数:

  F(S,T)=a[365×F(S)+F(T)]

  F(P)=F(R)-F(S,T)

  其中 F(S,T)表示某地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付给农业人口的年度补贴总额

  F(S) 表示某地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付农业人口的日生活补贴额

  F(T) 表示某地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年末奖励农业人口的生活补贴额

  F(R) 表示某地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的总收入

  F(P) 表示某地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的总利润

  a表示某地农业人口总数

  这里的F(T)可以以三种形式奖励:一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建安居工程,相关费用从年末奖励中扣除,这直接推进了一地的城镇化进程,待住房费用扣完后,再继续直接补贴农民;二是为农民办理奖励银行卡,年末直接补贴给农民,还可以为农民办理相应额度的年度信用卡,解决部分农民短期急需资金时的燃眉之急,同时也刺激了地方金融市场的发展;三是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园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可以将农业人口中的老人集中居住,将年末一部分奖励金额用于补交老人住房的年度租金,从而构建养老、医疗、育幼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由于F(S) 、F(T)是变量,所以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消费情况,与农业人口主体达成协议,适时调整相应补贴额度,因为农业人口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必须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由于“得人者卑而不可胜”,所以为更好地赢得农民支持,加快推进一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速度,可采用试点地区的农民补贴由地方政府兜底的形式,这也是“以百姓心为心”、“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思想的直接体现。

  由于卢氏在河南境内县域面积最大、农业人口也不是很多,但是GDP在全省滞后,如果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那么要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定的难度,“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如果拿不出某种新颖的解决办法,那么就无法解决这个难题。”所以我们以卢氏县为例。该县农业人口34万左右,按照补助10元/人/天生活费的标准,全年农业人口基本生活补贴在12.5亿元左右;年终再发5000元/人,预计在17亿元左右。这样全年给予农业人口补贴累计支出估计在30亿元左右。而卢氏县域东西宽约72公里,南北长约92公里,总面积3665.2平方公里,按照全县可以开发利用面积3000平方公里计算,年产值预计200万元/平方公里,全年有效开发利用可以实现60亿元产值,扣除给农业人口全年支出30亿元,还可以实现30亿元的产值。由于这种计算只是粗略计算,所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果出现F(P)<0的误差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类补贴的形式支持卢氏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可以集全省之力来支持卢氏县,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卢氏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配置,确保加快卢氏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因此,如果出现F(P)>0的喜人情况,特别是F(P)超多时,可以认真总结经验,以复制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成功的“卢氏模式”,基于“合于利而动”的理念,适时在河南乃至全国相近县域推广。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制度,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有效满足卢氏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所需的金融、保险需求。这就要求卢氏县要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工作的主线:一是有效快捷地激活农村土地产权体系,创新县域规模经营方式,完善地方政府社会服务体系。由于卢氏县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县域,所以全面推进县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本相对较低。在推进一定期限内让渡土地流转承包权的同时,可以采用招标的办法,引进资本实力雄厚或智力实力较高的群体运营;二是一以贯之地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证扶持政策、播种面积落地。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积极推进高效种、养、加模式,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三是毫不松懈地推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按照“两化三区”思路,发展规模化经营,充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县域内的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碎片化经营向规模化经营、由“广种薄收”型向“精耕厚收”型转变,有效推动农业发展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四是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在推进信息化监控的同时,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监管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让那些不愿离开家乡发展的农民参与监管,让他们在参与规模化生产的劳动中增加收入,在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增加获得感;五是灵活高效地构建集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粮食保障、林牧副渔、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广义县域农业发展体系,全面拓展与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相关的特色循环农业、乡村采摘旅游业、乡村特色餐饮业,拓宽农业产业发展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营思路,全面提高县域农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可以根据县域粮食主产区和优势特色农业产区情况,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交易规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效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延伸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充分实现县域内外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逐步完善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促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全面推进县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民生改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所以试点成功后可以为河南乃至全国其它地广人稀区域提供宝贵经验借鉴。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顺民心、得民意之举,因为它能够缩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距离,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在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努力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全面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移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经营主体转换、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由单纯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营转移到减少资源能耗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量递增、产品安全、资源节约、资产优良、资本雄厚、环境友好、生态健康、效益倍增的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油助力。(作者:王义忠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页

  [2]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53页

  [3][美]麦格雷戈著 [美]格尔圣费尔德注释 韩卉译.企业的人性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4]韩长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J].山东农机化高端论坛, 2015年第1期

  [5]胡德锌.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重庆行政,2010年第4期

  [清]王先谦撰 沈啸寰 王星贤整理.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0页

  [6]孔祥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缺失及对策[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6期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9页

  [9]骈宇骞等译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0页

  [10]Rawls,J.1980.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Journal of Philosophy.P544-545

  [11]许捷 龚新蜀.“三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2014 年 9 月·第 28 卷·第 9 期(总第 177 期)

  [12]伟大的光明 灿烂的希望[N].人民日报13-2,1975-10-11

  [13]王琳博.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2

  [14][清]王先谦撰 沈啸寰 王星贤整理.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0页

  [15]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 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0页

  [16]张世亮 钟肇鹏 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86页

  [17] 张小木.管子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299页

  [18]张玉杰.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路径与行动[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年第 1期

  [1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页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21]曾燕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 24卷第 82 期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Analys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ang Yizhong

  (MBA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Industry, Agriculture,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soon depict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mode is the working main l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in the new period, so to speed up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will become the necessary wa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Henan ,known as "national granary"&"national kitchen" , undoubtedl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So we selects the province as a new-style transform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the start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main factors and basic path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powered by dynamic innovation, static graphics, pilot function as the carrier, preliminarily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 "why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how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aking Lushi County as an eSample, it provides an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promo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Connotation; Motivation; Path

(责任编辑:王慧)

专题

专栏:决胜全面小康  让中原更加出彩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最近省委强调,“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宣传阐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引领亿万河南人民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伟大事业。为此,从即日起,本网开设“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专栏,陆续刊发专家学者的系列理论文章,以飨读者。【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研讨会

理论豫军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以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这为以金融改革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更多机遇。 【详情】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