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对全校在校本科生的饭卡刷卡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贫困生不用申请和公示就可以“偷偷”拿到补贴款。
南京理工大学深入贯彻中央扶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创新“隐形补助”这个扶贫的举措,书写了教育扶贫的成功“样本”。
南京理工大学采取“隐形补助”的方式,并非没有事实根据,而是基于对本科生的食堂吃饭情况的数据分析。受资助对象在领到补贴款之前,事先并没有听到风声,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被列为贫困生的可信度比较高,可操作性强,体现了精准的基本要求,可以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又可破除补贴下“毛毛雨”的现象。
南京理工大学将补贴款“悄悄”打入贫困生的饭卡上,省去了申请、公示等繁琐的环节,节约了不少成本,全部都用于补贴贫困生身上,真正起到教育扶贫的作用。
采取“隐形补助”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补贴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即资助贫困生于无形,又兼顾了学生的自尊心。贫困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农村,他们靠着自己的不懈奋斗进入大学的殿堂,期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可是部分学校在放发助学金的时候,公然搞起了拍照留念的仪式,以表示其高度重视,殊不知如此的极端做法,让他们在同学们中永远打上了贫困生的标签,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隐形补助”的实施解决了这一难题。
虽然南京理工大学在发放“隐形补助”的方式上,已经走出了一条道路,但距离精准教育扶贫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避免学生变相刷数据冒领补贴,还需学校健全监督措施,真正让“隐形补贴”用到每一位贫困学生的身上。(江枫)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