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重点关注 > 正文

郑州出租车的前世今生
  • 2015年07月15日 17:46

  • 来源:映象网-经济广播

 

  由于互联网的冲击,目前新闻出版广电领域、制造流通领域、餐饮酒店领域等传统行业,都处在了转型变革的“风口”。长期以来,承载了城市运营重要功能的出租车行业,亦是如此。

  多年来,出租车是市民出门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随着车型、管理方式、服务的逐渐改进,出租车的客户体验也逐渐提升。然而,其运营中存在的拒载、重复载客、不打表等各种问题,也饱受诟病。出租车、专车频繁上演楚汉之争,改革路在何方?谁将分得市场最大蛋糕?“河南广电全媒体关注 出租车遇上互联网”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启动,经济广播本期刊发第一篇《郑州出租车的前世今生》。

  那些年,我们坐过的出租车

  说起郑州最早的“出租车”,“老郑州”会告诉你:解放前,郑州街上跑的是驴马车、轿子和黄包车。新中国成立后,人力黄包车、脚踏三轮车、轻型机动三轮车更迭出现,直到上世纪70年代,2辆吉普车、2辆面包车组成了当时的郑州出租小车队。

  改革开放后,郑州市的出租汽车行业才得到真正的发展。1985年,郑州市出租汽车公司成立。1993年,黄“面的”由北京传入郑州,受到市民欢迎,到年底全市出租车已接近5000辆,满城跑的黄“面的”被大家称为“黄虫”。

  几年之后,黄“面的”已逐渐破旧。从2000年起,“面的”被环保达标的“夏利”、“桑塔纳”等多种中档次的“轿的”取代。

 

  “黄面的”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回忆起郑州的出租车,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距离我们最近的黄面的。当时,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只要有汽车的地方,都有“面的”在行驶,满眼望去,数千辆“黄虫”穿梭往来,成为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入行21年、被称为郑州“活地图”的的哥王国顺和从事出租车行业18年的师傅尚进峰,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当年“黄面的”的故事。

入行21年、有郑州“活地图”之称的的哥王国顺

  郑州第一代出租车有很多拉达、普桑,也有夏利,不怎么打表,老百姓不敢坐,比较贵,都是议价。面的上来以后,郑州市有长安面包、昌河面包、还有大发、三菱,从北京传过来的黄面的,叫做“黄虫”。“黄面的”时代的出行成本很划算,6块钱可以坐3公里,比公交车还便宜。可以拉自行车,还可以拉货。

  到了1994年,郑州出租车达到10607辆,市场严重饱和。郑州修四桥一路的时候,实行了限制政策“运六歇一”,每十辆车每周歇两辆,开启了全国的先河。但司机们开始提意见了:交一年的费用,为啥让只干十个月?后来政府取消了运六歇一。然而大家发现,干整月和干26天挣的钱一样,还不如一个星期歇一天呢。

从事出租车行业18年的师傅尚进峰

  由于价格划算,“黄面的”受到了市民的欢迎,出租车司机的生意也红红火火。一个月一辆车挣四五千块钱。那时候油价一块七一升,一天跑35块钱左右的油就够了,而现在跑一天就是一百多,烧气还百十块钱。虽然面包车的实惠方便赢得了百姓的青睐,但是车里的配置十分简陋,没空调。

  出租车的喜与忧

  的哥与市民的喜

  几十年间,郑州出租车在市民期待的目光中,悄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的哥王国顺

  最早的时候不允许郑州户口以外的人开出租车,后来放开了。入行门槛的降低,也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的哥孙佳

  出租车行业的管理方面也更加规范,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以前一个月管理费用好像是485元,现在变成220元。

  从车型到管理模式,从服务到乘坐体验,郑州出租车的变化也越来越迎合市场需求。

  40多岁的郑州市民吕先生表示,之前是面包车,昌河、三菱、长安,现在统一都是轿车,看起来更美观。

  经常乘坐出租车的王先生认为,出租车服务态度比以前好了,车里面的卫生环境也挺好,座椅更加舒适,出租车内会有一些报刊供乘客翻看。

  乘客的无奈

  从1996年至今,郑州只增加了一辆出租车,而郑州市区的面积、人口都扩大了很多倍。在出租车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打车难”随之而来。而运营中的拒载、重复载客、挑客、不打表、绕路及黑出租等问题,也考验着出租车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家愈发怀念“黄面的”时代的简单、快捷。

  赵同学在西四环的郑大新区读研究生二年级,自立自强的她不顾路途遥远,在东四环一所学校代课来补贴生活,晚上下班有时候赶不上公交车,只好打的。司机一听是去西郊,要么表示太远不方便去,让赵同学一脸无奈;即使有的哥愿意去西郊,也总是抱怨,说回来时候不好拉人,还有的司机不打表。一想到打的,她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2013年9月参加工作的李女士则每天五点半都要从家到单位上早班。大清早,出租车不好等,公交车早班车还没开始。摩的正好解决了她的上班难题,虽然冬天的早上坐摩的风大、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是摩的缺乏监管,安全保护不足,让李女士的“摩的”之旅也不那么开心。有一天,谈好的到单位八块钱,李女士付了十元等候找钱时,摩的司机一踩油门跑掉了!

  的哥的忧

  不安全、不规范,成了黑摩的的硬伤。两三年前逐渐开始兴起的打车软件,让乘客惊呼:原来打车竟然可以这样美好!在家定好车,下楼就可以上车走人!一开始,打车软件方便还有补贴,部分的哥感觉还不错。然而,手机打车软件对司机的补贴逐渐缩减,专车补贴越来越多。随着专车的兴起,开出租车挣钱越来越难,的哥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在郑州开车8年的哥米师傅,因长期昼夜开车,身体大不如从前,患上了胃病、肾结石。担心喝水上厕所影响拉活儿,他开车就不喝水,虽然医生说多喝水对治疗肾结石有好处。米师傅每天从上午9点工作到夜里12点,总收入300元出头,一个月下来,真正落到口袋里的钱没多少。要是碰到身体不适无法出车的时候,每月挣的钱不够花。

  鑫哥去年4月份来郑州,以每月6000元的价格大包一辆出租车,他跑夜班,另一合伙人跑白班。每个月的保险费、维修费、交公司的钱……需要8000元左右,落到手里的不过三四千元。出租车比较贵,鑫哥不打算买车,等包车两年合约期满,便改行做别的。

  当前“互联网+”的浪潮中,面对各种打车软件的冲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租车行业到底受到了多大的冲击?的哥的姐们对于“互联网+”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我们将继续关注!河南经济广播FM103.2每天早上7:20进行专题报道,全天资讯滚动播出,官方微博、微信同步推出,敬请收听收看!

  (本文来源:大象融媒·经济广播,其中米师傅和鑫哥故事源自大象融媒·东方今报。)

责编:张静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