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六月第一周:成长股仅10%500亿资金紧急撤离
牛市走得太快。
6月7日,黑色星期五。
连跌数日的大盘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便再度下挫,收盘再跌1.4%。券商、地产板块大跌2.5%,宏源证券(000562.SZ)收盘跌停,金地集团(600383.SH)大跌4%;有色金属板块大跌逾2%,煤炭板块暴跌逾3%。
行业板块悉数沦陷,当日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119亿元。一周之内,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达536亿。
然而,6月3日、6月4日率先大跌的创业板却成了避风港。当日,创业板指数小幅反弹0.78%。
本来是创业板挤泡沫的一个正常调整,最终还是蔓延到了金融地产和周期股,而且大盘股的跌幅丝毫不逊色于小盘股。
创业板调整虽然早已在意料之中,但由此造成大盘暴跌,却让很多投资者摸不着头脑。毕竟,大盘股市盈率已经非常低,处于历史低位;而创业板的市盈率与沪深300市盈率的比值则已创下4.62倍的历史新高。
银行地产和大宗商品的大跌,也宣告万众期待的风格转换也以失败告终。
这一点与此前的预期完全一致,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然而,短期相对抗跌的成长股也不意味着风险小。
一位大型基金投资总监更直言:“哪有什么成长股?大家把10%概率的事件拿来炒作而已。(创业板的)调整幅度不好讲,等到中报发布,看看谁在裸泳。
既然风格转换已无望,那又该如何把握调整后的10%个股行情?
流动性趋紧大盘加速下跌
6月3日,创业板大跌2%,2个股跌停,拉开了本轮调整的序幕。
6月4日,创业板继续暴跌3%,7个股跌停。
由于此前创业板的整体市盈率已高达50倍,市场对创业板的调整早有预期,因此创业板的连续暴跌并为让投资者感到意外。
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创业板的调整迎来的并非风格切换——创业板成长股大跌,而周期股和银行地产则开始上涨——而是金融地产和周期股更猛烈的大跌。
统计显示,一周之内沪指大跌3.9%,深成指更暴跌5.34%,出现再度跌入熊市的信号,而泡沫最高的创业板全周也只下跌了4%。
今年2月份以来,创业板大涨逾30%独领风骚。对于创业板结构性行情的动力,业内普遍认为原因有如下两个:一是企业盈利改善,成长性凸显;二是宽松的流动性致使资金涌入爆炒。
创业板行情是否走到了尽头,调整时间又将持续多久,不妨从这两方面入手,投资者便可做出判断。
首先在资金流动性方面。
申银万国日前的调研显示,5月份四大银行新增贷款约2080亿元人民币,创下今年以来单月信贷投放最低值。今年1-4月,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银行每月新增信贷投放量分别为3700亿元、2160亿元、3310亿元、2450亿元,预计5月份投放量甚至低于2月份。
这只是流动性趋紧的其中一个信号。
另一个压力来自银行年中的存贷比等考核压力。数据显示,6月6日银行间流动性大幅收紧,隔夜回购加权利率大涨141bps,收报6.15%;7日回购加权利率上涨52bps,收报5.3%。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性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这也导致部分资金从股市回流到银行。
“创业板总体估值提升毋庸置疑地与流动性宽松的支持密不可分,而流动性宽松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外汇占款持续超预期,其内在逻辑是日元贬值。广发证券陈果给出了他对流动性宽松的独特见解,“短期可以看到的是,日元很难再继续显著贬值。而中国的外汇占款将趋于减弱,流动性下行短期将给创业板估值调整带来压力。
以上仅是宏观方面流动性趋紧的因素。而在二级市场,大小非的减持无疑是雪上加霜。
6月6日,华谊兄弟(300027.SZ)公告称,马云于6月3日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华谊兄弟套现近亿元。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