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要闻 > 正文

袁蓬:使《豫灾剪影》浴火重生

2012-11-28 10:00 来源:映象网

  近日,研究1942年河南大饥荒资深学者宋致新在接受《外滩画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如果没有李静之和袁蓬这两个关键人物,关于那场大饥荒的详情、《前锋报》在灾难中的出席,很可能将永远埋于历史的深处。”众所周知,李静之师《前锋报》的社长,当年是他慧眼识珠,并且又具有远见和超人胆识,1943年5月,《前锋报》社将李蕤所发表的系列灾区通讯汇集出版,题为《豫灾剪影》,署名“流萤”。其中收入《喑哑的呼声》、《走出灾民的“大聚口”》、《风砂七十里》、《从巩县到汜水》、《惊人的“古董集”》、《雨天绝粮记》、《“死角”的弦上》、《友情的巨手》、《灾村风景线》、《无尽长的死亡线》等十篇。《前锋报》社长李静之为该书作序,印刷2000 册。李静之在序言中说:“对这惨重的灾情,我们不但呼吁救济,而实地看看,据实择要记载,写成实录,使远方人,后代人借以明了河南灾情的实相,并替国家保留几片段史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随着岁月的更迭、人事的沧桑、命运的波折,那一代文人,劫后余生,不仅想起过往的旧事和曾经的苦难。而《豫灾剪影》是不是还能找到?这成了袁蓬的一个心病。

  20世纪80年代初,《豫灾剪影》被时任《河南文史资料》的袁蓬惦记在心。袁蓬,原名袁铁汉,河南尉氏县人,1928年4月生。曾任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袁蓬当年是《前锋报》的编辑,前身经历过那场大饥荒,每次想起都会心有余悸。遗忘的只是伤痛,勿忘的是历史。于是,在袁蓬的倡导下《豫灾剪影》浴火重生。再一次被抢救性地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才使得这份珍贵的文献重见天日。

  1984年,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办的季刊《河南文史资料》打算刊登一批反映1942年河南大旱灾的史料,袁蓬任此刊主编,他第一个就想起早已闻名却未曾阅读过的《豫灾剪影》,因为与作者熟悉,于是他便写信央请李蕤设法提供这部著作。李静之那时在民革河南省委员会的工作,并且在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兼任职务,袁蓬便请李静之也给李蕤写信,促成此事。李蕤应他们之请,“翻箱倒柜”,找到了仅存的一个“孤本”(来信中语)。他还重新校正一遍,让他的小女儿宋致新用稿纸全部誊清一份,后来不放心,又叫原本影音后挂号寄来。李蕤还为《豫灾剪影》的重新发表写了序言。李蕤写道:“32 开本白麻纸的印刷品,像衣服褴褛的灾民一样,是不能进入大雅之堂的,连作者自己,每次填写劳动成果表时,也往往把它弃置不论。然而,在当时,它又确实是代表千百万灾民发出的呼喊,它点燃过广大读者心灵的愤怒烈火,也引起过一些人切齿的痛恨。它是一块粗糙的石碑,文字尽管拙劣,但却记载着反动统治的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收到李蕤寄来了一份重抄件的同时还收到李蕤的一封信。李蕤对袁蓬说:“现在寄上的重抄稿,悉保持原来版本的面貌。但也有个别的字句,作了一点点修正。望以新寄去的抄稿为准,不要过分拘泥于原作。(原作印刷、校对,限于当时条件,也有错字病旬。)” 袁蓬在编辑过程中仔细对照了《豫灾剪影》原文。”当年《豫灾剪影》出版之后,“灾区通讯之十一”《粮仓里的骨山——汝南的灾情和大贪污案》始见报,故未能收入。李蕤从积存的旧稿中,找到了当年这篇通讯的剪报存件,袁蓬这次一并收入,重新刊发于1985年3月第13辑《河南文史资料》上,并以《无尽长的死亡线》文章作为总标题。这也是李蕤先生的一个梦想,“解放前曾一度梦想重印此书,当时想的即用此题为书名,还曾特请木刻家刘蚬设计了一个封面,可惜计划落空,这帧封面设计也不知丢失到哪里去了”。

  《豫灾剪影》,在袁蓬的支持下得以浴火重生,成了记述1942年河南大旱灾情况最充分的历史文献。感谢这些默默无闻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作者和编者!(映象网特约撰稿人 刘海永)

责编:李文丽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来袭,哪款才是你的菜?

娱乐圈男神女神当道,个个生的个唇红齿白倾国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为暑期档头一炮,其中隐藏着几枚重磅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