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新闻

高考在即 河南一众“考生”回顾高考往事

如今奶奶去世多年,我带着孩子去老屋转转,空调还在,已锈迹斑斑,瞩目良久,忽热泪长流,不知身在何处。当年我考了三本,相邻的灵宝一高升学率相对较高,我就和很多同学们一起去灵宝复读。

【高考故事】一样的高考 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高考故事】一样的高考 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高考故事】一样的高考 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高考故事】一样的高考 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高考故事】一样的高考 不一样的奋斗人生

  数据显示,2008年—2016年河南省高考人数多次位居全国第一

  1977年12月,中断10年的高考全面恢复。当年,570万名考生奔赴考场,许多人的一生因此改变。2017年6月,又是一年高考季,河南将有86万多名考生参加高考。在高考恢复40年之际,媒体采访了数位考生,有首届高考金榜题名的成功人士,有“八年抗战”在生活和学业中找到人生真谛的复读生,有落榜后参军过着幸福生活的公务员……高考之于我们,只是一次必要的经历,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出路。传道解惑,教书育人,专家认为,学校教育和高考体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大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

  高考故事

  砖瓦工当上博士生导师

  王星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星光在高考恢复第一年参加了考试,对他而言,1977年没有冬天。

  40年前的夏天,王星光还是获嘉县一个机械厂的工人。那年,他高中毕业已经四年,先后做过砖瓦工、铸工、车床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瞬间被兴奋所包围。决定报考后,他就过上了半工半读的日子,白天上班晚上自习。

  “那时流传‘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了保底,我报了文科。”王星光说。

  在王星光家里,那张有40年历史的准考证一直被视作宝贝。他说,就是这张巴掌大小,颜色泛黄的小纸片,让他最终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直到现在,王星光还记得高考的作文题目《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试卷做完后,他又在试卷上写了一首诗,“因为太激动了,写完作文觉得还有好多话要说。”

  放榜是在春节过后,获嘉县当年考上大学的只有几十人。“县委大门口的大红榜,写在上面的名字就意味着可以进入高校。”王星光回忆说,当时他的名字被写在第一个,顺利考上郑州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硕士,之后便一直在郑大历史系任教。

  奶奶、蒲扇和高考

  南飞雁河南省作协副主席

  20年前参加高考那年,天气燠热无比,作为考生,我开始享受空调待遇,因为从小和奶奶一起睡,奶奶也享受到了这待遇。那台老式的窗机,一半在户外,一半在屋里,响起来动静很大,整个窗户都在抖。

  奶奶节俭,舍不得彻夜开空调,我睡了,她不睡,等我睡了她再把空调关上。越临近高考,我越紧张,越睡不着。她就问我,想啥哩?我说我怕空调掉下来,砸着我。奶奶就说,砸不住你,奶奶给你拦着。还睡不着,奶奶就伸手在我额头、胸口、肩膀上画十字,口里喃喃有声。

  老窗机服役多年,坚挺个把月后趴窝了。晚上窗户大开,却不见一丝风。我坐在书桌前做题,汗能湿透几层试卷。奶奶心疼我,就在一旁给我打扇子。子夜之后,我睡觉了,奶奶还不睡,继续给我打扇子。父亲心疼我,也心疼奶奶,打算换个新的,奶奶说,花那钱干啥,过几天孙子上大学去了,我一个人用不着。高考那几天,天气尤其热,很多同学中暑,而我如愿考上了大学。

  如今奶奶去世多年,我带着孩子去老屋转转,空调还在,已锈迹斑斑,瞩目良久,忽热泪长流,不知身在何处。

  最悲催的高中最好的安排

  “郭大侠”媒体工作者

  高考于我是悲催,因为我的四年高中生活经历了3次高考制度的变化。

  1998年我考上卢氏一高,当时文理分科选择了理科,那时候,很多学校提前进行了分科,谁知道当年又改成考大综合,同学们都疯狂了,大家赶紧把不知道扔到哪儿的政史地课本找出来恶补。

  当年我考了三本,相邻的灵宝一高升学率相对较高,我就和很多同学们一起去灵宝复读。

  灵宝一高实行封闭式教育,所有学生住校。我们每天五点半起床,然后拎着饭盒水壶跑到教室晨读,六点二十出校门跑圈,然后上自习。

  悲催的是,那年高考制度又变成了小综合。那时的我们已经对综合这一门麻木了,紧抓语数外,每天一套黄冈的卷子,黄冈的题很偏,卷子上还错字连篇。每天有一名同学上台发言给大家鼓劲,我记得很清楚数学课代表一次的发言是,“对于复读生而言,缩回拳头是为了更强有力的出击。”高考前,一个来自卢氏的复读5年的老乡向我借挖耳勺,他说怕考英语听力听不清,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遥想当年,真的是特别能战斗,但无论如何都不想再回去了。正如《追忆似水年华》作者普鲁斯特所说:“回忆往事,那些顺风顺水的日子完全记不得,反而是那些痛苦的岁月记忆犹新,因为他们才是成长付出的代价。”作为一名打算学土木工程的理科生,

  我最后学了新闻系,现在看来,反而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结果已不重要,那段如火如荼的日子才是一生的宝藏。

  落榜非终结技术走天下

  “有所想有所得”影视制作

  我是安阳人,2011年参加高考,考后情绪低落,考得咋样我心知肚明。成绩出来后果然名落孙山。当时十分迷茫,静下心之后开始思考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因为上学时就对影视很感兴趣,所以决定去北京的一所技校学影视后期制作。

  刚开始很苦,每天都在上课,虽忙碌充实,却枯燥乏味。从视频剪辑到后期特效,从UI设计到三维动画,每天都需要对着电脑反复练习,一个看上去几秒钟帅气十足的效果多是由很多个不眠之夜熬成的。

  在快毕业前我跟着当地的一个剧组实习做后期,条件很艰苦,经常加班,但为了能学到更多知识我忍了。

  我现在在当地电视台的栏目组做后期,虽然工作辛苦,但是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特长还是很满足的。遥想当年,虽然高考失利,但这不表示我的学习能力有问题,高考失利应该结合兴趣学一技之长,明确职业定位学一门技术。就像那句广告词,有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高考得志还是失志,只要心中有梦,有追求,踏实做事,都会成功。

  高考前我去参了军

  “南柯一梦”90后公务员

  从小成绩就不好,很庆幸我哥成绩好,所以父母对我不太苛责。2002年是我的高考之年,我的目标不高,考上三本就行,但上课听老师讲课完全像在听经书,父母给我转到一高,因为觉得压力大,我要求去县里的另一所高中。

  那一年,我感觉最强烈的就是饿。每天晚自习一下课就直奔小卖部,一桶方便面两个茶叶蛋,有时母亲会在学校大门口给我送饭,我吃完了再隔着铁栅栏把饭盒递给她。每次我吃饭时她就唠叨让我好好学习。

  每次模拟考试成绩都不太好,我越来越灰心。每周六中午放学时,我就把书包收拾得整整齐齐趴在那儿等着下课。有一天,父亲突然问我想不想去部队,小时候都特别喜欢穿军装的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临近高考,我参军了。之后的日子里,每每站在厦门鼓浪屿部队的炮筒前,我总在想:如果那时我参加高考会怎样,我喜欢的女孩后来去哪了。

  高考的紧张,前途的迷惘,部队艰苦的训练,让我忽然间长大了。现在,我已经结婚生子,在当地的一个事业单位工作。

  人生不是独木桥

  大河网网友“CH飞”: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落榜生的人生其实可以更精彩!高考只是一个选择,并没有输赢。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的败落。

  @追梦流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认真对待但不要风声鹤唳,保持平常心,一考并不能定终生,上帝关上一扇窗是为了打开一扇门!高考落榜并不意味着“人生落榜”。

  网聚观点

  一技傍身做生活中的强者

  大河网网友“笑看风云”:考不上大学就只能打工了吗?其实不是,当今社会高学历者人才辈出,但是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少,“毕剩客”越来越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掌握一门真正好的技能也有好的出路。

  @小胡子:我们国家是工匠大国,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在工业等很多方面还是比不上发达国家,因为缺乏专业性人才。高考落榜学子能拜师学艺将来待遇也很可观,不一定只有高考一条出路。

  大河网网友“笑傲人生”: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厨师、技师、挖掘机、精密仪器的研究等方面都很需要专业的人才。俗话说得好,“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

  专家点评

  高考是双刃剑胜败皆常态

  □张明锁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建设。高考是为了深造,让考生成为对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环节,但是高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成为有志之士。这个时代,知识老化率很快,时刻都在更新。真正的人才需要不断学习丰盈自己,像充电一样,对社会发展才能持久地做出贡献。考上名校,当下确实可以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但不努力还是会前功尽弃。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而持续的过程,马云出身于非985和211的杭州师范大学,他的成功就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挂钩,漫漫求知路的终点不是高考,而是不断攀登知识高峰,学会做人,知世达事。

  对于高考成功者,无论是否考上名校,都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信息时代,各高校获取新信息的手段都差不多,不珍惜学习时光,浪费时间,逃课玩游戏,或只顾眼前利益不停兼职打工,本末倒置,这是不受赞赏的,条件贫困者可以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要明白大学是充电的知识殿堂,不单单是通向社会的一纸通行证。

  对于高考落榜者,我有两点建议:一是不要灰心,可以选择复读;二是可以选择就读职业技术学院,比如学烹饪,做厨师,工资收入并不比普通本科生低,而且拥有社会需要的技能,就相当于拥有一个真切的保障。《大国工匠》宣扬的就是一种匠人精神,目前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是掌握一流技艺的工匠,考不上大学就专心一门技艺,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远比泛泛的知识重要。

  策划:李铮王曦辉大河网记者莫韶华王佳实习生张楠梁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