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绍生:中原文学创作要“大胆走出去”

2012-10-12 19:02 来源:映象网

  映象网讯(记者李婷)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莫言的获奖,打开了世界读懂中国文学的一扇窗口,同时,也鼓舞着中国作家的创作热情。

  在欣喜之余,我们也不乏听到理性的思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卫绍生认为,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且形式丰盈,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相媲美,但中国作家为何长期以来难以问鼎诺贝尔奖呢,他认为这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文学面临障碍

  卫绍生指出,近年来,中国文学界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走出去”的相关课题,但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渠道并不是很充足。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他说,目前在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中,转译比较普遍,大部分的翻译家非文学出身,对中国文学状态并不是很了解,无法原汁原味地表达作者的语言,对原著的精神与意蕴的忠实传达难以保证。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得到译介的作家多是以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茅盾、丁玲、张爱玲、林语堂等人,相对而言,当代作家的作品翻译的数量不多,且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

  那么,中国文学如何才能走向世界?卫绍生认为,一是文学界和翻译界需要关注与文学交流和翻译相关的现实问题,提升翻译水平,畅通传播渠道。二是,加大中外文学互动,莫言作品的艺术创作手法与当前世界文学主流的创作是比较接近的,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和带有魔力的乡村故事能够吸引西方文学界和读者。

  这正如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授奖词所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中原文学要走出去 

  一个作家生长的地方,无疑对其创作有很大影响。正如莫言本人所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莫言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莫言所生长的齐鲁大地毗邻中原沃土,两地的区域文化生活有着相似之处,莫言获奖对河南籍的中原作家群体而言,既是鼓舞又是启示。”卫绍生说。

  “中原作家群”是指包括坚守在本土的河南作家和在外地发展的豫籍作家在内的一个庞大创作群体。近年来他们不断有新作推出,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李佩甫的《生命册》、乔叶的非虚构小说《拆楼记》、墨白“欲望三部曲”压卷之作《手的十种语言》等。

  “作家们受了河南丰厚的历史积淀和风土人情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中原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源泉,我相信中原作家群只要坚守这块沃土,一定也能写出伟大的时代作品。”卫绍生说。

  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学创作又该如何发展呢?卫绍生认为,中原文学创作要大胆地走出去。“走出去”一方面要增加与世界交流的机会,畅通传播渠道;另一方面,作家的创作要坚持个性特色,我认为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中原特色的作品必将能赢得读者、走向世界。

  卫绍生简介

  卫绍生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郑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学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魏晋文学与政治的文化观照》、《六言诗体研究》、《神秘文化与中国人》、《神秘与迷惘》、《酒文化与艺术精神》(合著)等研究专著10多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竹林七贤集>辑考及研究》及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

责编:芦华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

专题推荐

情人节,爱在旅途中

情人节,爱在旅途中

情人节,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

2013时尚图腾 “蛇”我其谁

2013时尚图腾 “蛇”我其谁

2013年,注定是金蛇狂舞的一年。以蛇为灵感元素的...

活跃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