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事风潮 > 正文

阅读方式统计追问中国人的“阅读本质”

2013-04-20 14:41   来源:千龙文化    打印本页 关闭

  报载: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国民图书阅读率、传统纸质阅读、国民图书读买量都呈现出积极的上升态势。阅读形式的调查则表明,有超过七成国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调查表明,有超过七成国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相信或者不相信都已经被调查者误导了。

  就像有人告诉你,“七成人的早餐喝豆浆,而不是喝稀饭”一样,在“豆浆”和“稀饭”的封闭选择之外,其实早餐的选择还有很多种,早餐的定义没有必要停留在豆浆和稀饭的思维定势里。

  其实,在国民阅读的话题中“预设‘纸质图书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比例”时,就已经包含调查者想要表达的“纸质阅读仍被推崇”的目的。借助“调查”的统计数字,通过数字化的“真实”希望传递纸质化的阅读形式比数字化阅读更适合中国人现状的想法,规避可能产生的质疑,却也无意识地主导公众对阅读本质的理解。

  数字化阅读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什么阻碍实体书店生存状态的绊脚石。读书或者说阅读本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纸质和数字化的阅读只是信息载体的不同,没有必要人为地判断是“纸本更适合中国人”,还是“数字化打败纸本”,阅读的本质是获得信息和知识,鼓励国人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行为才是相关机构和媒体应该做的事情,一味地鼓吹某种阅读行为与阅读本质之间无疑是相悖的。

  在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中不必夸张“阅读”的意义,作为正常思维的现代人都很清楚阅读的收获。用统计说话,并且将统计结果数字化时,事实证明,其真实性和权威性都无法令人信服。个性化的阅读习惯如果变成了替代公众选择时,阅读的行为就已经变质了,历史证明,一刀切式的文化行为对民族和生命个体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在很多山村里,当孩子们的上学都是一种梦想时,争论是“纸质阅读多还是数字化阅读多”是对中国文化现状的极大讽刺,公众其实距离“阅读本质”还太远,生存的艰难掩盖了中国阅读的现状。

来源:千龙文化     责编:王芳菲

相关新闻

用户名:  密码:    现在注册  音频上传  论坛互动

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