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我在香港上大学”生存调查 状元辞别港大折射出什么
  • 2013年10月18日 08:36

  •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都是国学大师】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认为,国学本身就是相对于‘西学’而存在的。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香港高校国学是一直延续并自由传承的,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等都是国学大师。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赵媛 记者 高冬丽

  ◎河南省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专家王纪琼认为:“应试教育往往牺牲学生的沟通、适应、抗压能力等‘软实力’,来提高他们的分数等‘硬实力’。”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说:“‘学以致用’,国学不仅是要学,更是要用。”王士祥认为,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

  中国教育应该反省

  过于注重“硬实力”

  好不容易考上港大,才读了1个多月就选择退学。不少人提出疑问,现在的学生适应能力是不是有点弱?

  “应试教育往往牺牲学生的沟通、适应、抗压能力等‘软实力’,来提高他们的分数等‘硬实力’。”河南省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专家王纪琼认为,现在的孩子“软实力”有待提升。

  王纪琼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情商、财商、逆商、创造力商等,而我们现在注重智商,却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

  在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看来,这个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必然性的因素。

  “孩子高考前要接受差不多12年教育,而内地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王士祥说,这种模式已经让学生形成了习惯,一旦改变就会难以适应。

  王士祥说,对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和内地比起来,香港高校与社会连接更紧密,现在痛苦适应,将来就业后的不适应就会少一些。

  学者薛涌也在微博上发表看法:“要反省中国教育:如此高分学生到香港都适应不了不同文化,那么到日本、美国会怎样?全球化时代如何生存?别碰到啥事就一句‘我家从前比你阔多了’,正视自己的问题!”

  为何不能遵从自己内心

  应试教育造成自我迷失

  不少网友认为,刘丁宁现在的生活,就是在遭受“冲动的惩罚”。

  有媒体报道,刘丁宁一直有北大情结,但是报志愿时,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填报了香港大学。

  “刘丁宁的选择,也体现了现在家长和孩子普遍的矛盾。”王士祥说,不少大学生上大学都是父母选的学校和专业,上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应。“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意志过强,孩子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

  王士祥说,这背后与应试教育目标功利化、行为短期化有很大关系。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孩子缺乏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表现,容易自我迷失,让外界因素轻易捆绑自己内心”。每个家长都应该反思,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有自我判断的能力,比选择哪所名校更重要。

  香港高校不能学国学?

  钱穆余英时都是大师

  刘丁宁从港大退学,主观上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香港大学就没有纯粹的国学吗?

  王士祥说,对国学来说,它在形成时就有外来文化的气息,“纯粹”本身就是个伪命题。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吞噬,一批学者才提出了“国学”的概念。“国学本身就是相对于‘西学’而存在的”。

  王士祥说,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学”与“西学”的绝对分野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纯粹的、孤立的国学研究,其实是不可能的。而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香港高校国学是一直延续并自由传承的,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等都是国学大师。

  “‘学以致用’,国学不仅是要学,更是要用。”王士祥说,他在与港台相关学者交流中也发现,他们更注重国学应用,注重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启发和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到香港学国学,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术与哪所大学无关

  更多在于自身的追求

  对于刘丁宁的选择,不少人也表示了担忧。

  “她适应不了香港大学,难道就一定能适应北京大学吗?”王士祥说,如果抱着学习更纯粹国学的想法,恐怕北大中文系也未必能如愿,到时候该何去何从。

  媒体报道,对于刘丁宁的决定,她的同学魏新元也有所担忧:“我担心的是她真正进入北大,发现现实的北大中文系不是理想中的怎么办?她有没有对北大中文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包括老师的学术成就,授课方式以及更全面的评价呢?她不知道未来在北大面临什么,如果离开港大到北大,发现不是她想的那样,会不会面临更棘手的问题。”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在王士祥看来,想钻研国学,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并不重要,更多在于自身的追求。

  个人选择不必过度解读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也有不少人认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刘丁宁的选择。

  王纪琼认为,刘丁宁退学复读,终究只是个人选择,旁观者不必把她推上神坛,也不必过度解读。不过,近些年从香港高校退学的“刘丁宁”们至少证明,不管“香港高校热”还会持续多久,考生和家长报考时都不应盲目。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另一种学习和竞争环境,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王纪琼说:“刘丁宁敢于放弃港大,重新选择,也证明她自我意识的觉醒,长大了。”从这个角度看,对她和家庭来说都是个好事。

责编:张静洁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