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科研加快成果转化让课题组成员喜笑颜开。本报特约记者 李良泰摄
盛夏,西北某机场,一场空中对抗演练如火如荼。导调大厅屏幕上,某新型飞行训练质量安全监控与战术评估系统,对万米云端的对抗战机进行实时监控和精确评估。面对有理有据的评估数据,对抗双方飞行员赢的硬气、输的服气。
蓝天对抗有了更精确的“电子裁判”。据悉,该评估系统不仅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且已在10多个机型、20余个海空军航空兵部队推广使用。该系统研制组组长、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高工杨海林对记者说:“成果转化能如此高效,得益于特级飞行员加盟我们的创新团队。”
早在2008年初,该所在分析研究外军先进训练手段的基础上,成立了由4名核心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团队,展开“某型战机飞行训练质量安全监控与战术评估系统”试研。不久,课题研究“卡”在缺乏系统量化的评价标准上,这归结于科研人员缺乏飞行实践经验。所党委决定:打破常规,从作战部队引进人才加盟团队。2010年9月,他们从航空兵部队遴选了首批三代机特级飞行员、某师副参谋长张子国,调任该所副师职战术研究员。
超常之举,带来超常之果。张子国结合3000多小时的飞行经验和10多次重大演练实践,与科研人员优势互补、共同协作,科学量化战术评估判据,并利用飞参数据实现对抗情景再现。他与科研人员深入研讨,提出的“加入雷达截获过程和施放干扰评估内容”等20余条建议被课题组采纳。大家没想到,原计划3年完成的攻关项目,不到1年就基本成型。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