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天山忠魂》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 2016年03月02日 09:23

  • 来源:映象网-河南卫视

  二、屯垦天山 戍守边关

  所谓屯垦,就是指军队驻扎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田地,而戍边,顾名思义就是战士们在边疆守卫祖国边线的意思。1949年,当军垦第一犁插进茫茫戈壁,成千上万的地窝子升起缕缕炊烟,南征北战的十万大军,开始向戈壁进军。

  《屯垦天山》从讲述环卫工人王健一天的生活开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于他的与众不同。王健是名军垦二代,从小在父辈们的屯垦劳作中耳濡目染的生活,他热爱唱歌写曲,唱的都是歌颂军垦父辈们的歌,每天早上做完清洁工作后,就来到公园和众多音乐爱好者们一起高声唱歌。镜头在王健的歌声中也不断展现着他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街道,然后骑车去公园,之后在家里弹琴写歌进行自己的创作。但这样看似枯燥的生活对于王健来说,却有着莫大的动力和意义。兵团人说,“岁月是艰难的,却是满天歌声。”于是编导为了表现王健高亢的热情,在讲述此段落时,没有使用太多的解说配音,而大多是通过对王健的采访和他的歌声完成对声音的铺垫。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画外解说对段落整体造成的分隔感,增加段落连贯性,也更能从王健不知疲倦的状态中表现出他对创作军垦歌曲由衷的热爱。在拍摄王健在家里的创作时,镜头多使用特写景别和与主人公相同位置或更低的拍摄高度,这一点或许可以理解为是拍摄环境使摄像师不得不采用这样的角度,但同时,这对展现王健在创作时陶醉的神情和丰富的身体姿态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王健的形象也在镜头中变得更加高大,更加让人赞许。

  屯垦的战士中不仅有热血男儿,更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巾帼英雄。不仅有八千湘女入伍进疆,更有六千山东女兵和成千上万的支边女青年来到这片亘古荒原上。影片对这样的现象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从此,在这片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有了月亮。”在讲述冰峰五姑娘主动请缨跟随战士们上山开路时,画面使用了大量珍贵的老影像资料,结合对如今已是花甲老人的五朵金花的采访,生动再现了当年屯垦土地的艰辛场面。当公路修到天山冰峰,海拔4280米的冰达坂顶端有一个垭口成为拦路虎,指挥部要求上去炸掉垭口,姜同云老人第一个报名,她说“哪里艰苦就要到哪里去,没想那么多,反正人生下来就是往死里奋斗。”五个白发如霜的老人,对当年奋战的点滴依然历历在目,而不论是在青春岁月还是这样的花甲之年,她们脸上坚毅的神情从来没有改变,她们对这段尘封的历史,也终身无怨。

  而关于戍边的故事,在一八五团,这个“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地方,是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的小小一点,但在这里“祖国”一词有着无比重要的分量。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军垦二代马军武所在的一八五团场,家家户户都会升起一面国旗。在每一个义务护边员的心里,升国旗也是每天最为神圣的一刻。他们大多是子承父业,也有人想过出去闯荡,但最终放不下家乡、放不下父母、更放不下从小耳濡目染的戍边事业。这样的事业就如同一根牵住风筝的线,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总有一个想法在跳动。于是更多的兵团二代们选择留在了这里,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民族,但看好了祖国的边疆,就等于守护了五十六个民族,这对他们来说是无比荣耀的使命。蒙古族的特克斯这样说到,“每当我走到边境线上巡逻的时候,我站到神圣的界碑前,从来没有孤单过,我是一个国家的护边员,我身后是我伟大的国家,我要为国家守好边。”此时镜头中的界碑赫然屹立,镜头摇过无边的草地,牧民们的牛群羊群正悠闲的吃着青草,特克斯骑马巡逻的身影就在这样的天地中日复一日的游走,旁人无法揣测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但是他告诉世人他的心里装着国家,他不觉得孤单。

  这一支支从南征北战的战场上走出来的队伍,在天山南北按师团布点,同时挑起屯垦和戍边的重担。二十万军人的血泪洒遍寂静的疆野,也给亘古无人的荒原带来着新的希望。

  三、戈壁母亲 生命之根

  在没有水的戈壁滩上,只生长着顽强的骆驼刺。而戈壁女人,就像是这一株株骆驼刺,她们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扎下根,与兵团战士们结婚生子,像汲汲不断的流水一样,哺育着这片曾经满目苍夷的土地,养育着她们播种在天山脚下的生命。

  《戈壁母亲》从军垦之城石河子的一群天天开会的大妈们讲起,采用倒叙手法,回忆这群曾经风华正茂的女子在新疆扎下根的故事。她们如今每天聚在一起开会,就是为了召开一场联欢会,纪念这些来自齐鲁湘江的女兵们进疆六十周年。这些皑皑白发的老人自己设计联欢会流程、亲自上马主持,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如果说六十年前她们满含委屈的眼泪和不甘的心情留在了新疆,那么如今这片土地对她们来说已经有太多难舍难分的感情,虽然“生是湘西女”,但她们早已坚信,“死是天山鬼”。

  回忆这群老人在1952年的青春年华,那正是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笑容,在祖国的天南地北,每个姑娘都像一朵盛开的花。王震结合兵团老兵当时的情况,为了能让他们真正安下心来建设新疆,成为这片土地的“老祖爷”,对战士们承诺给他们找一批“老祖奶”。于是影片展示了在1950年年初,《新湖南报》连续刊登新疆人民政府、新疆军区司令部在湖南招聘女兵的启事的老照片。启事中说,新疆军区要招募一批女兵到新疆进工厂、学俄语、上学校、开拖拉机,学习建设祖国的新本领。此时,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抗美援朝掀起的“参军热”更是激荡着无数年轻人的心,于是数以万计的湘女争相报名。影片此时使用大量早期影像资料,结合对现在老兵的采访,从多个角度展现当年招募工作的火热、女兵们的志气高昂和新疆老兵的翘首期盼。

  当载着一路歌声笑声的火车、汽车进入茫茫戈壁滩时,车上的姑娘们根本没有预料到自己此行真正的使命,竟是王震司令的“爱情援疆”,更不会料到她们最终会像戈壁滩上那顽强的骆驼刺一样,在广袤的西域扎根终生。如今年迈的老人们说起这段往事时,面容里的辛酸和无奈依然无可遮拦地浮现出来,她们说“当时叫着解放军叔叔,没想到这些解放军叔叔们最后都和我们结了婚。”这一群十六七岁的少女,正是不解风情的豆蔻年华,却要让她们和眼前这群南征北战的老兵开花结果,在这荒芜的戈壁滩上当团场的“祖奶奶”,这是她们读的书和唱的歌中都没有遇到过的严酷粗粝的现实。

  然而山东女兵金茂芳是幸运的,她如愿当上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也在茫茫戈壁上收获了自己的爱情。1997年,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了金茂芳当年开过的拖拉机,和这台拖拉机一同在军垦博物馆展出的,还有当年这两口子的革命情书。如今的金茂芳已是孤身一人和儿女们生活在这世上,提到逝去的丈夫她在一瞬间老泪纵横,“我绝对不改嫁,你们不要来找我,我守寡守了四十年,我很幸福。”这一刻,音乐响起,金茂芳擦去眼角的泪水,迈着坚毅的步伐走进联欢会的现场,作为一名戈壁母亲,她与这片土地的深情在此时展现的无以复加。画面中无数老人们互相搀扶着,推着轮椅、拄着拐杖、迈着颤巍巍的脚步来到联欢会的大厅,这一连串的特写镜头将女兵们在六十年后的重逢的情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一个大时代,总是裹挟着无数人的命运,而每个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虽然会变得微小,但依然值得后人去尊敬和敬仰。祖国、责任、使命,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群“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女兵们,将这些至高无上的字眼铭记在心中,命运让她们承受了太多太重的东西,而她们用自己的毕生年华完成了这个时代交付她们的任务。

  这片西域疆土曾经是昔日的古战场,而今,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争鸣。在边关金色的阳光下,这些终年生活在祖国最西北的兵团人的心,早已翻越了重重戈壁雪山,与五十六个民族的心脏紧紧相连。漫漫时光中,一代又一代人兵团人,在连绵的高山和广袤的天地间履行着屯垦戍边的艰巨使命,无论过去与未来,他们与维护祖国统一、维护边疆稳定的神圣事业永远不可分割。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也在这里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六十年岁月轮回,往昔的峥嵘如西域上空翻涌的云朵一般滚滚而来。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荒芜的大漠、戈壁、草原和雪山中,“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了子孙”。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毅的步伐,把这部以天山为脊的烫金厚书,写就成一部讲述兵团英雄丰功伟绩的辉煌著作,每每翻开,这些胸怀祖国、豪情壮志的战士们都让人为之深深动容。每一个形容枯槁的老兵,都是经过枪林弹雨、战功卓著的时代的勇士。西域的长风,虽然吹皱了老兵们的面容,但他们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豪情永远也无法吹皱。

  从进疆部队垦荒的第一犁,到一代又一代的垦荒建设者,而今身处时代洪荒中的人们,也许已渐渐忘却这片土地的蛮荒,但这矗立的座座丰碑和脚下兵团人洒下的血汗,永远镌刻着这段艰难的历史,兵团人开创的“兵团精神”也成为这大漠天地间永存的不屈灵魂。

责编:刘天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