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温州作为中国楼市“风向标”,如今率先出现房价下跌、资本撤离、“弃房”显现等楼市泡沫破裂迹象,为全国其他城市狂飙发展的楼市提出警示。“全民炒房”让实体经济“失血”,房价下跌刺破楼市泡沫,温州经济“脱实向虚”后遗症显现。
可为其他城市警示的是,“炒房”更大的问题是错失产业转型升级机会。记者在温州多个“块状经济”乡镇调查发现,近几年,这里的产业主导依旧是皮鞋、纽扣、拉链,利润早就被人工成本吞噬,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局。“不管是‘弃房’还是民间借贷危机、担保链危机,说到底都是因为企业脱离主业、实业而起。”史哲颇为感慨地说。
实业“失血”的后遗症仍在继续。一些银行人士表示,当前出现“弃房”的主因是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温州企业形势普遍不好,并非由银行抽贷造成,而是当地企业发展路径出了问题。部分企业因为“炒房”濒临倒闭,企业主纷纷归因于银行收贷抽贷,甚至要求政府救助,结果救下来后,他们继续“炒房”,这样的企业只能在“低小散”里打转。
一些当地企业家指出,温州企业经营困难,与银行等很多领域的垄断大有关系。作为靠市场雨露发展起来的地方,温州企业几乎涉足了可以进入的所有行业,但是很多传统行业即使做得再好,也难以扭转颓势。温州需要的是垄断行业的改革与放开。
“重振实业”方能走出困境
尽管风险总体可控,但温州“弃房”现象值得深思。陈鸿等专家认为,“弃房”现象一方面给狂飙发展的中国楼市敲响警钟;另一方面对各地“炒房”“脱实向虚”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出警示。
“温州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许多专家表示,温州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沿地带,问题最先显现。温州房价大跌、出现“弃房”,为许多二三线城市敲响警钟。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员曹旭东分析指出,“许多二三线城市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温州如此明显而已。”最近几年,许多二三线城市楼市存在较强的封闭性,投资需求拉动的繁荣很容易掩盖实际需求不足的现实。
脱离实业的楼市“炒作”只能是浮萍,一旦投资需求被限制,结局是楼市崩盘、实业受损。尽管楼市调控手段会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但“去投资”仍是方向,这意味着很可能有其他的城市步温州的“后尘”。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经济刺激政策和银行信贷“放水”对温州“炒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让不少企业错判形势,付出沉重代价。专家指出,当时不少企业主都认为钱太多、太容易贷了,结果资本过剩带来的不是金融家的诞生,而是脱离实业“炒作”游戏盛行,今后经济刺激政策需更加审慎。
温州当地已经重新审视发展路径“重振实业”、引导资本“脱虚返实”被确定为新的发展方向。为此,温州市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文件,谋划提出了一套“组合拳”。有专家指出,这是一个代价巨大的轮回,原本靠民营经济、实业产业发展起来的温州,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生死考验后,需要重新回到原点,找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