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独家 > 正文

郑州六旬老太自创康复疗法 打电话帮老友治中风

2014-05-16 17:53 来源:映象网

    每天晚上七点,马怡良都会准时拨通电话,为好友做康复治疗。

  每天晚上七点,马怡良都会准时拨通电话,为好友做康复治疗。

   电话这头的魏伟民闭着双眼,跟着马怡良的节奏或念或唱。

  电话这头的魏伟民闭着双眼,跟着马怡良的节奏或念或唱。

  映象网讯(记者 南乐天 蒋宇飞 文/图)唱歌、读诗、打算盘,三个多月来,在郑州顺河路5号院和7号院两户人家,每天晚上7点多都会上演这样的“电话游戏”。

  这不是什么小学生的“结对子”学习项目,而是一个六旬老太太为给自己患脑中风的朋友做康复治疗而“发明”的游戏。

  老太太叫马怡良,每天晚上给老友打电话锻炼,已经如接孙子放学一样,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大年初一也没有中断。

  唱俄语歌、打算盘成康复治疗手段

  5月15日晚上七点,夏雪梅家里的电话像往常一样准时响起,她的老伴魏伟民闻声便也从椅子上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朝着电话的方向挪过去。

  “喂,老马啊……”寒暄了两句后,夏雪梅将话筒交给了身边的老伴,自己则坐在了旁边的沙发上。

  与此同时,电话另一端的马怡良拿出了她的“百宝盒”:里面是一沓稿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写些旁人看不太懂的东西。

  之后的四十分钟,便成了魏伟民的“训练时间”,坐在沙发上的他,闭着眼睛,左手拿着话筒,嘴里跟着或念或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最著名的段落是每晚的开篇,马怡良在电话那端念一句,魏伟民就跟着再念一句,一遍汉语一遍俄语,需要念十分钟。

  接下来的三十分钟,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唱歌、背化学元素周期表外,还有朗诵诗歌,最后以打两遍算盘结束。

  老年大学同学为她提供精神鼓励

  2012年8月,魏伟民左脑突然大出血,造成右脑血栓,一直昏迷了40多天。

  “大脑一片空白。”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夏雪梅说,当时并不知道该怎么办,“幸运的是,有那么多人帮我,给了我精神鼓励,我老伴也成了恢复最好的一个。”

  而马怡良便是那个给她精神鼓励的人之一。

  退休之后,夏雪梅、马怡良以及各自的老伴都选择了上老年大学,虽然学习不到半年夏雪梅的老伴便生病住院,但两家的情谊却早已十分深厚。

  夏雪梅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和马怡良一家成为朋友,她觉得从一开始两人之间便有默契。“可能是我俩都爱学习吧,反正有时候话不用说出口,就都懂了。”她笑着说。

  而一个的偶然的机会下,马怡良“发明”了她的一套康复方法。

  打电话时是一天中说话最多的时刻

  马怡良说,自己的父亲在晚年时一直住院,当时的老干部病房里就有一些脑中风患者,每天看到康复科的护士照料病人,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些康复方法。

  “对于中风的人来说,我觉得除了常规的医学康复外,还需要加强脑力的锻炼。”马怡良说,像目前背诗、数数、唱俄语歌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魏伟民现在的康复效果还算不错,每天能够看看电视,也能去公园遛弯,回到家里一般就是看电视,但时钟指针一旦过了七点,他就会留意电话什么时候响起。

  夏雪梅说,老伴平时不是太喜欢说话,“但每天晚上打电话时是一天说话时间最长的,也挺高兴的。”

  “每天晚上说说话,心情会好一些。”魏伟民也对记者说,现在每天吃完饭基本上就是在等老友打来的电话。

  “我从来没觉得烦没觉得累。”今年已经59岁的马怡良说,这个电话会一直打下去。

责编:刘睿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