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逝者画好人生句号的殡仪师刘凯

个人简历:

1997.7至今 郑州市殡仪馆

个人荣誉:

2002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河南省机械厅“河南省机械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 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二等奖两次

2007年 “郑州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郑州市民政局“民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 郑州市民政局“民政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9年 国家民政部“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荣誉称号

2010年 郑州市政府“郑州市殡葬改革先进个人”

2011年 郑州市政府“郑州市民政工作先进个人”、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 郑州市2011年度十大实事办理工作先进个人

组照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 photo

殡仪师刘凯 用生命为逝者画好人生的句号

本站记者 :骆琼 文/图 2013年04月08日 21:26

  映象网讯(记者 骆琼 文/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激情爬烟囱、钻烟道、躺到火化机里修炉膛、和遗体一块儿闷到冰柜里修设备,这仅仅只是郑州殡仪馆殡仪师刘凯工作的一部分。

  殡仪场,通常都被称为“人生最后一站”。在这个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地方,刘凯默默工作16年,将自己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间献给了他人。

  十几位遗属的眼神震撼了他

  4月8日,下午3点,记者走进市殡仪馆火化间。尽管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在推开厚厚的大门,跨过门槛一刹那,但仍不免紧张,不由自主地攥紧了手中的笔记本。

  操作间里明亮、整洁,基本看不到粉尘,也闻不到异味。此时,刘凯正和同事一起忙碌着,见到记者,他们只是微微点头,继续工作。

  此时,一具遗体被推了进来。刘凯和同事们没多说,立刻分工合作。经过细致入微的炉前准备、检查、手续办理等环节后,遗体被推进火化间。

  炉火点燃,刘凯目不转睛地盯着温度控制屏,火光透过观察孔,映着他瘦削的面孔,专注而平静。

  警察和殡仪师?面对这样一个职业选择,相信大部分的人会选择警察。但是,郑州市殡仪馆的刘凯在毕业面对这样的抉择时却选择了做一位殡仪师。

  “也许,命中注定我就与殡葬有缘吧。”刘凯笑着说。

  1997年,刘凯在踏进火化间,恰好见到一名老火化工帮家属捡骨灰。至今,他都忘不了那个画面,十几位遗属望向火化工的眼神,满满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敬重、感动和谢意。

  “就是那一刹那,在这里,我看到生命的尊严和珍贵,看到了这个岗位的特殊和价值。”就这样,顶着家人、朋友的反对,刘凯毅然上班了,也成了全国殡仪馆系统接收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带头搞科研 成同行学习榜样

  刘凯毕业于郑州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殡仪馆的领导也正是看到他这方面的技能,积极主动邀请他来到殡仪这个行业。

  工作之初,刘凯也曾有一段不适期。在老同事的带领下,他不但很快适应了,并迅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为了避免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尸体发生传染,他发明了机械手;为了让逝者走得更安宁,他设计制造了新型传送车……

  “你看,这个遗体传送装置,能将逝者的遗体在火化场和追悼会场之间传递,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这可是国家首例。还有我们综合大厅的中央空调就是靠火化车间的热量带动起来的……”一说到本职工作,刘凯显得格外激动。

  刘凯在16年的工作中,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积极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因此,郑州市殡仪馆的科技化水平也提高很多。

  “虽然郑州殡仪馆占地不多,楼也不高,但是我们的科技化水平很高,每年上海、北京等地的同行都会来这里参观学习。”刘凯自豪地说。

  死神曾与他数次擦身而过

  在采访中,刘凯虽然仅仅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16年来在单位的经历,但是每句话、每个字下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艰辛。

  1998年,刘凯在研究自动控制燃油式火化机时,为了验证出火焰和油嘴最为合理的配合时间,那一个月,每天一下班,他就呆在火化车间,一直到晚上两三点。期间,他曾前前后后试验了不下千次。

  “记得有一次,喷油嘴的油量没控制好,火化炉里的火‘轰’的一声就从观察口喷了出来,我的眉毛和额头前的头发全被烧没了,如果油量再大一些的话,估计我的脸……”刘凯摸脸笑着说。

  其实这样的危险,刘凯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

  为了研究雾化装置,充满气压的塑料桶曾在距离他一米的地方爆炸,让他的耳朵“聋”了好长时间;为了获取纯正的火化间的气体成分,他曾爬进十几米高的烟囱,那一次,他差点掉了下来;研究自动化装置时,他的手曾多次被高压电打到。

  就这样,在这个特殊的岗位,365天里,刘凯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能干、能吃苦、不怕累,永远站在第一线,这就是郑州殡葬师--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