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激光陀螺历程:表面加工精度优于纳米级

2014-06-23 08:22 来源:解放军报

  罗晖在陀螺测试间与学员交流。 何书远摄  

  罗晖在陀螺测试间与学员交流。 何书远摄

  战争年代,军人为国,当马革裹尸,血洒疆场。

  和平时期,军人报国,该如何作为?

  瞧,高伯龙院士走来了。每天清晨,他穿着黄胶鞋,踩着校园小径走向实验室,43年如一日,他攻关的脚步如时钟一般精准。

  瞧,龙兴武教授走来了。无论何时,他总是步履匆匆,充满着激情和力量,即使身患癌症后,他也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

  瞧,罗晖、张斌、黄云、金世龙走来了。无数个日夜攻关中,白发悄然爬上了这些昔日青春小伙的鬓角……

  这,是国防科大激光陀螺创新团队三代人用43年执着坚持书写的一份生动答卷——他们虽然没有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没有在雪域高原站岗放哨,但他们的付出,丝毫不亚于在战场上披肝沥胆的共和国军人。

  整整43年,他们不懈地创新攻关,创造了世界激光陀螺领域里的“中国精度”。该校一位90后新学员在网上发帖:“苍茫神州大地,今日英雄何在?是他们——校园里,这一张张平凡而亲切的脸庞。”

  如今,追寻他们43年的创新足迹,宛如在聆听一首嘹亮的军歌。这首歌,是用军人特有的忠诚填词,用军人的无私奉献谱曲,用军人的勇于拼搏歌唱。 

  胸怀祖国义无反顾

  “缺这缺那不能缺信心,别人能干我们也能干”

  夏日深夜,孤灯一盏。

  闷热的实验室里,两条汉子,穿着背心短裤,聚神攻关。

  汗水在无声中流淌,时针在寂静中跳跃。黑暗中,一道红色的激光突然出现,耀眼夺目……

  成功了!他们击掌相庆,热泪盈眶。

  回忆1984年与高伯龙院士一起成功研制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的情景,丁金星高工至今激动不已:“那是我人生中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

  当时,为了这一刻,国防科大激光陀螺团队已在科研荒野中跋涉了15个年头。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陀螺实验装置。激光陀螺,被称为惯性导航系统的“心脏”,是飞机、舰船、导弹等运动载体精确定位、导航制导的核心部件。

  科学家钱学森敏锐意识到这一新技术的重要性。1970年,他将激光陀螺的大致技术原理写在两张小纸片上,郑重地交给了国防科大。

  激光陀螺虽小,却集成了光、电、机、材料等诸多尖端技术。它不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就当时中国的科技条件,要完成这项任务,难度好比攀登珠峰。”

  然而,“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将来必定受制于人。”面对国家和军队未来发展需求,国防科大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1971年,他们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旅。

责编:李宜馨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