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快讯 > 正文

人民日报社张铁:寻找党心民意的共鸣点

2014-11-08 15:25 来源:中国记协网

  

    11月7日,张铁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和第13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发言。 冯振宇 摄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非常感谢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这一殊荣,再次授予任仲平。这是任仲平自1993年亮相以来,第十四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这一独具特色的大型政论,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的直接指导下,在任仲平写作组的倾力打造下,已经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棵常青树。

  能保持常青,也是因为每一次写作任仲平文章,都是一次立足过去的创新。《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刊发于教育实践活动初期,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担纲。这次活动,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写作时的一个考虑是,在呈现活动本质特征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对接党员、群众的微观感受。

  活动快结束时,我们有机会与群教办的几位领导,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其中一位同志说,一年多前刚刚借调过来时心里很没底,不知道要怎么搞,还想着“能不能调回去”。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犹豫、怀疑心态。而从前期调研中的几个故事,也可看到活动开始时的社会心理。在湖北一个菜市场,一位老人谈到希望时,说了“三个一点”:让干部花公家的钱心疼一点,对老百姓好一点,干活儿实在一点。在大别山区,一户农家表示从来没有干部来过,因为“干部跑官、跑发财、跑好处去了,谁还来跑我们”。

  这些正是这篇任仲平的背景。主流媒体是党治国理政的工具,在这样一次党内重要活动开始之时,引起全党重视、警醒,打消内心观望、等待,唤起群众关注、信心,正是党报职责所在。杨振武社长也一再要求,文章要接地气、有针对性。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三个关切”入手,力求让党心与民意共鸣、历史与现实对接、理性与情感交叠。

  一是把握中央关切。“有高度”是这篇任仲平的一个鲜明特点,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工作大局中考量,“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改进作风是要用小切口,开出大工作面。这个工作面,是民主原则的体现,是政治信任的积累,更是改革动力的拓展。这样的分析,回答了为什么要重提群众路线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活动张目。

  二是把握党员关切。如果说评论就是说服的话,那么这篇任仲平是要说服广大党员。理性言说外,更需要感情共振。文章没有在概念上兜圈子,而是挖掘了很多“陌生化”的史料,邓小平连说三次“人民要吃饭”,苏共特供高官的“小白桦”商店等,把抽象的道理进行形象化表达。民主生活会前有谈心环节,任仲平也可说是与8600万党员的一次谈心。

  三是把握群众关切。解决问题,是活动中群众最关注、最期盼的。刘云山同志也多次指出,宣传报道要有“问题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四风”的大扫除,更不能回避问题。我们充分论述了改革发展宏观层面的问题,也透彻分析了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时代考验。越是围绕问题写,越是突出了改作风的势在必行,越是凸显了活动的群众意味。

  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党员干部要有肝胆。我们体会,一篇好的评论,也要有肝胆、有心肠。什么是肝胆?那就是直面问题的勇气、治国理政的担当,是支撑文章的魂。什么是心肠?那就是对党的感情、对人民的深情,是贯穿文章的气。这样的肝胆,不是唱高调、说空话;这样的心肠,也不是滥情、矫情。说到底,就是要把握好时代性、针对性和人民性。

  今日中国,主流媒体的话语优势,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换个角度看,这样的竞争也正是前行的机遇和动力。任仲平面世20多年刊发了80多篇,我们深知,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在改革创新中不辱使命、在与时俱进中彰显主流,在党心民意的激荡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责编:李娅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