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孩子为父母“建档案”是感恩教育的良方

2012-03-11 10:48 来源:红网

  江西南昌市青山湖区工人新村小学,从2006年起,开展“我为父母写档案”活动,要求学生们每周用一天时间,调查并整理父母的生活故事,给父母写一份完整详实的档案。2010年,学校制定了活动的具体方案,在全校统一开展。学生给父母写的档案分为3类:亲子档案,记录和父母之间的事情;爱心档案,捕捉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创业档案,写下父母如何创业的故事。班主任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与此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分享交流。(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冯惠玲在《档案学概论》中说:“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我们中国人,大概从出生的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脱离过档案的纠缠。出生信息形成的户籍档案,上学读书形成的学籍档案,工作之后形成的履历档案,即便OVER了,最后还常有一个盖棺论定的悼辞,为你的人生档案画个句号。当然,档案多为组织行为,像上述孩子为自己的父母写档案的事情,还真的是生面别开之举。

  说它别开生面,是说这种新颖别致的活动,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老师让学生绘制一个表格,内容包括“感恩谁”、“理由”和“如何回报”几项内容。学生赵莹的表格里填着:感恩父母,以前只知道父母是“打工”的,给父母写档案后,才了解父亲是开摩的的,母亲是给别人家打扫卫生的。而她以前爱花零钱,不愿和父母讲话,觉得“没什么可聊,也不想去了解他们”。因为要完成父母档案,赵莹开始“逼”问父母工作,主动找父母聊天。她在“父母档案”里写到:“有一次在向爸爸要零花钱的时候,发现了爸爸手里都是一角和一块的零钱,突然明白了爸爸的不容易”。赵莹从此不再乱花钱,把零用钱积攒起来购买书籍。并且她决心“好好念书”,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以此“来回报父母”。

  你看,就是一个写档案的安排,就收到了出奇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生活工作不大了解,或者只是知道一个大致的情况。比如都是“打工”,至于怎么打工,他们就知之甚少,有的也不想知道。而父母,几乎没有谁会向自己的孩子倾诉心酸。可同是打工,其间辛苦的程度,却大相径庭截然不同。就像一个环卫工和一个公司白领,至少在工作环境上,不能够相提并论。所以,只有当你深入了解了父母的生活,知道了他们的甘苦,才会触摸到你心灵的按钮,引起强烈的震颤;也才会懂得感恩的道理。

  这样来说,让孩子为父母建档案,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能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近他们的距离,亲密他们的情感,让孩子“突然间”长大起来。我们常说,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事实就是,通过这种活动,孩子开始热心家务,主动帮着家长干活;学习也更加主动,不像以前那么贪玩。同时,因为有了这份特殊档案的推动,家庭教育这个冰层,也慢慢地消融开来。这当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