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政协委员厉以宁在会议上表示,现在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阶层固定化,形成职业世袭化。农村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民的孩子外出当农民工,他的孙子也只好当农民工。”(3月11日中国新闻网)
厉以宁谈到的,是久为人们所热议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既然社会阶层固化的坚冰难以消融,各界有识之士在各种场合,尤其是在全国两会这种重要参政议政场所针砭时弊,便具有了促使坚冰消融的“热力”价值。在厉以宁委员所作的《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发言中,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不仅是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导致职业世袭化这一社会弊端的根源。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国人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孙康映雪、凿壁偷光等千古流传的励志故事,都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寒门出才俊的传奇经历。读书,成了古往今来人们改变自身命运、进而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重要途径。但当时代演进到当今时代的时候,教育还能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继而以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激发社会进步的活力,居然成了一个令人纠结的社会热点问题。正如厉以宁委员所言,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跟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有关,跟财政性教育投入在近十几年里迟迟不能达到占GDP4%的比例有关。这种体制弊端和教育欠账的消极影响,就是使城乡孩子在学前教育的幼教阶段,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城市精英阶层的孩子可以上软、硬件设施都相对完善的优质幼儿园,贫困农村地区或城市低收入者的孩子却只能依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却收费低廉的幼儿园。社会阶层的差距,就这样在启蒙教育阶段就显现出来。更莫说,在大学生就业这一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节点上,那些坐拥父母的权力、地位、财富等社会资本的“官二代、垄二代、富二代”们,将仅拥有受教育程度这一人力资本的“穷二代”们,远远甩在身后。
毋庸置疑,这种靠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所形成的阶层固化,由于并不能将真正的人才遴选甄别出来,显然无助于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和谐进步,需要人才的合理流动,需要出身虽然低微却才干出众的人才,来替换那些虽然出身显赫却碌碌无为的庸才,而教育,就是这么一个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筛选器”。由此看来,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其社会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相关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