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给孩子种下美好和善意的“种子”

2012-06-01 08:12 来源:新京报

  当我们在感叹孩子的种种缺点时,是否想过大人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示范和氛围?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否都尽到了各自的责任?

  六一前夕,新京报推出“今天我上班”系列报道,让多个家庭的小朋友们“陪爸爸妈妈上一天班”。通过这样的行动,使孩子们亲身体验那个“不一样的爸爸妈妈”在远离他们视线时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体会爸爸妈妈们对家庭,对社会默默做出的贡献,使他们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有孩子和妈妈一起坐救护车抢救病人,他本来以为妈妈整天在外面跑很“好玩”,还可以闯红灯很“神气”,但当知道妈妈“经常去味道怪怪的医院”时,吐了吐舌头不作声了;有孩子陪“公交老爸”体验了一天“高温生活”,发现“一节课45分钟,我爸一开就是两节课,中间还不带休息”,“这比我上课累多了”;还有孩子陪清洁工母亲扫过大街之后,才知道:“妈妈真辛苦,刚扫完的地一转眼又脏了。以后我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也要告诉别人不能乱扔垃圾”……

  我们不能指望一天的体验,能将孩子提升到顿悟一切道理的境界。但也许就是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感动与认识,可以使他们走上一条正确的理解之路——换个角度和视点,真实地了解父母、家庭乃至社会。通过对父母工作的了解和理解,构建起一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由小家到大家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的桥梁,这比任何教条的口号和念叨都有意义。

  在当下社会,有很多人叹息孩子们身上不知什么时候有了自私、自大、漠视亲情、任性和懒惰贪吃等坏毛病,并发出各种各样的担心。但其实孩子身上所有的不如意与负面,往往都能够从大人的世界里找到“病根”。当我们在感叹孩子们的种种缺点时,是否反思过大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示范和氛围?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否提出了除了考试成绩之外的其他要求?

  其实,除了纸面的成绩和可以向人炫耀的“出息”,孩子们应该明白的东西还有很多。北京日前出台《弘扬北京精神深入推进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提出要培养孩子有爱国情怀、有健全人格、有法治意识等品质。这些,不是靠大而无当的照本宣科或形式呆板的“教育”所能取得的,而需要从“陪爸爸妈妈上班”这样的一点一滴做起。

  《行动计划》提出的重点任务中,有一条是“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有效衔接、紧密协作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的确,在当前的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存在衔接问题,家庭和社会教育一定程度上“学校化”,考试和成绩成为很多孩子的唯一使命。但如果孩子空有“远大理想和志向”,却不懂得对家庭和社会的爱和责任,即便能达成一些所谓的目标,成功或许也是畸形的。

  六一之际,从家庭到学校、社会,都该反思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学会润物无声地将善意和美好的种子深种在他们的心中,辅之以和风细雨,施之以阳光雨露,让这些美德和素质,在他们身上由内而外,蓬勃生长。(新京报社论)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