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油品差”成共识那就全国统一提高标准

2013-02-01 07:04 来源:新京报

  油品标准提升,由此增加的油价成本,若由公众全部承担,是否合适?石油企业有没有改善管理、消化部分成本的空间?政府财政可否从燃油税中分出一块,用于炼油成本增加的补贴?

  今年1月以来,全国多地弥漫的雾霾天气,使得公众对中国汽柴油质量的质疑声再起。对此,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1月31日在京表示,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但这并非因油企质量不达标,而是我国标准不够,标准不提高,设备改造就上不去。

  中石化董事长正面回应公众对油品质量的疑虑,态度相当坦然。此一回应,既印证了公众长期以来的质疑,同时也说明,改善中国的油品质量,已成为从社会公众、政府,到石油企业的共识。共识既已达成,下一步,就应立即全国统一提高标准。

  如何改善油品质量?这个问题需从两方面看。

  其一,正如傅成玉所说,油品质量的国家标准需向国际接轨。目前,国内除北上广等大城市外,油品标准普遍为150ppm的欧III,是欧盟现行标准的15倍,是美国的5倍。低标准的油品质量,不仅导致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威胁民众健康,同时,全国范围的机动车高污染排放,使得北上广成为汪洋中的“孤岛”,导致它们的减排成效大打折扣。

  提高油品质量,技术上无任何障碍。关键在于,标准提高带来的炼油成本增加,如何分担。

  据专家测算,油品质量向国际接轨,每升油的售价可能增加0.12-0.15元。这个成本,由公众全部承担,是否合适?石油企业有没有改善管理、消化部分成本的空间?政府财政可否从燃油税中分出一块,用于炼油成本增加的补贴?这无疑都要认真探讨,或可通过听证会的方式,让各利益方展开公开讨论和博弈。

  其二,提高油品的标准,如何保证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虽然目前中国的油品质量标准很低,但在许多人看来,现实中生产销售的油品有没有达到这一低标准,还是个疑问,而此前各地不断曝出的油品质量丑闻,更加深了民众的这种怀疑。

  很显然,由于高低质量油品之间不小的价差,一些无良的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很可能通过以次充好、掺假等方式,牟取暴利。对此,普通公众是难以判别的,所以,油品标准提高的同时,国家主管部门应建立起有力的日常监督机制,就像监督食品安全一样,质检部门对市场上生产销售的油品,进行高频次的抽检,检测结果定期对社会公布。高压执法之下,油品销售者才不敢铤而走险。

  雾霾污染的治理千头万绪,相对于工业污染、煤炭污染、扬尘污染等问题,机动车尾气的治理相对最容易突破,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乐见傅成玉董事长的表态,同时更希望,石油企业能成为推动油品质量改善的先锋,实际上,当下无论是油品标准的话语权,还是油品质量的控制权,油企都占有天然的优势,所以两大油企应当扛起责任,和公众一道努力,早日摆脱低标油品的污染梦魇。

责编:安文靖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