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评论 > 正文

教育投入终于达标 公平分配至为关键

2013-03-08 08: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4%,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一个数据。众所周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被视为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4%这一数据被视为分水岭,分析人士从中看到中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迹象。

  尽管这一数据姗姗来迟,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对于一个大国的教育事业而言,它无疑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突破。以此为节点,教育事业将迎来新的起点,向着更均衡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财政投入提高了,国家教育也会相应发展,的确,巨大的资金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一大保障,然而,若将提高资金投入作为教育发展的“永动机”,难免会忽视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可视为对当下教育发展问题的揭示,它意味着如何花钱,如何用好钱,就成了当务之急。

  回顾中国社会教育话题的热点,不难发现,这其中,担心教育不公是民众对教育发展的一大焦虑,此现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教育阶段均有体现,为多数国民所感同身受。就地域而言,农村与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教育资源供给上存在较大落差;就人群而言,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亟待解答,围绕“异地高考”、“撤点并校”政策的讨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就教育阶段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尽管普遍改善,但民间的择校冲动并未缓解,不少地方仍然热衷于建设重点校、示范校,而高等教育盲目扩张,高校一味追求规模,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的现象亦愈演愈烈。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背后,都与教育不公脱不了干系。

  有的农村地区家庭还需自费购买课桌,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亿元的营养午餐亦出现安全问题,另外,校车事故频发,大学学术丑闻,个人腐败现象不断。而去年围绕江西籍女生占海特的种种争议,表明流动人口的教育公平亟待改善。如此种种,凸显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亟需由追求整体的面貌改善,向实现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公平推进。

  弱势群体诉诸的是普遍的受教育权,其诉求尽管合理,但由于历史重负,加之现今经费投入机制的局限,要实现普遍的教育公平,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经费分配直接影响教育公平,投入固然重要,但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对于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更为关键,故有必要强调今后的经费分配。“十二五”规划纲要专节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措施包括: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等。无独有偶,教育部已明确把2013年确定为“教育经费管理年”,这些企图通过经费分配与管理来提升教育公平的做法让人欣喜,但光有这些恐怕还不够。

  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过去几十年教育发展历程中,“树典型”的意味颇为浓厚。高等教育的“985”、“211”等工程,寄托了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愿景,却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甚至因此成为民间批评教育不公的一大导火线。另外,在义务教育阶段,尽管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但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地方政府却会根据不同学校的教学水平来决定资金投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事业,而不是部分人的特殊福利,从此意义上说,只有走出功利办教育、追求局部发育的观念误区,中国的教育公平才有望实现。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稳步提升,直至今天其所占GDP比例达到4%,这是一个漫长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无论如何,这一历史性的成果将作用于备受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寄希望于科学、合理分配经费,并进一步改善经费投入机制,淘汰落后的教育观念,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抱有对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对资金分配等重要环节的监督热情。

责编:周艳博
0
我要评论
用户名 注册新用户
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