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伪命题!别的选项不作为犯罪只涉及一个生命,举的例子和这道题目根本无法并论,先救妈还是就女朋友,两条都是命!
“母亲与女友同时落水,你先救谁?”近日,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公布,试卷二中就出现了这道令广大男生困惑许久的难题,不过在考题中,母亲和女友不是落水了,而是身处大火之中。不少考生在网上发表感叹,称考题奇葩雷人。(9月22日《广州日报》)
“母亲女友先救谁”的核心,在于孰先孰后的价值排序。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先救谁就意味着谁的分量更重——— 先救母亲,女友不高兴,男友被戴上“薄情寡义”的帽子;先救女友,母亲被抛弃,男友被贴上“家庭观念淡薄、亲情淡漠”的标签。不管男友做何种选择,女友都可以找到破绽和漏洞,让男友百口莫辩。
面对同时落水的母亲和女友,许多人并不缺乏挺身而出的勇气,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救助落水者不仅是一个道德考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在母亲、女友只能选其一的情况下,不管选择救谁都会造成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提高救助成功率,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在回答“如果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这个问题时,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给予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同样的道理,同时落水的母亲和女友哪个离自己近就先救哪一个,理应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走出“道德捆绑”,从“技术视角”进行理性选择,对母亲、女友和男友都是一种解脱。
伴随着社会变迁,许多传统观念也在进行重塑和更新。以见义勇为为例,过去简单生硬地强调见义勇为的主观意愿,却忽视人们在年龄、身体状况、救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不仅造成遵守道德规范的成本过高、道德规范缺乏使用价值,也会带来一些意外伤害事件。现如今,“见义智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见义勇为的“异质思维”和“能力视角”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面对突发、紧急状况,就近施救即使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也是“最不坏”的理性选择。当这样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共识,“母亲女友先救谁”的情理困境就会迎刃而解。(作者 杨朝清)